铁道兵文化——生命盛开的花朵
郑焕清
点击链接阅读朱海燕原文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53266.html


朱海燕《回望身后壮阔的山水 眼里噙满激动的泪花》一文,情感充沛,思绪开阔,文字洒脱,是一篇抒情佳作。文中提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铁道兵文化的构建”,并由此切入,申论铁道兵战友网文化丛书编辑出版的意义。居高见远,提纲挈领,不同凡响。
文化是民族传承绵延的精神血脉,是国家沐雨栉风的生命基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深其泉源”,这根本这泉源就是文化。铁道兵军魂不朽,精神长存,根本就在铁道兵文化的构建与传承。
铁道兵文化是铁道兵广大指战员,包括与铁道兵并肩战斗的学兵、民兵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铁道兵文化奇葩芬芳,具有文化的经典意义和传承的永恒价值。
铁道兵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如果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铁道兵艰苦奋斗,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拼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在20世纪的生动实践。一支几十万人的军队,在近半世纪的奋斗路上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攻克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举世无双的英雄壮举,凝结为彪炳史册的铁道兵文化,是精神的圣果,是民族的瑰宝,值得永远珍视,大力弘扬。
铁道兵文化是生命绽放的壮美花朵。青春热血,牺牲奉献是铁道兵文化的鲜明底色。先后200多万铁道兵战士和几十万学兵、民兵,把宝贵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铁路抢修维护和开辟建设,8300多名战友永远留在铁路两边的青山绿水之间。还有无以数计的战友因伤致残,因劳致弱,用一生的辛酸与生命的折损支付着青春时的奉献。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绽放,就不能真正理解铁道兵文化的内涵与特质。艰苦卓绝,流血牺牲,无怨无悔,古今罕见的特色文化感天动地,千古流芳。
铁道兵文化是百年奋斗的伟大见证。中国近代百年是波澜壮阔的百年,是翻天覆地的百年。在民族复兴的辉煌画卷上,铁道兵极具代表性典型性象征性,铁道兵文化是其中最耀眼的风采,是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文化缩影。构建传承铁道兵文化是历史的使命,是铁道兵战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是过往的印象,是未来的镜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历史需要铭记,文化需要构建,传承历史本质是构建和传承文化。
铁道兵文化作为广大铁道兵战友共同奋斗的成果,自铁道兵诞生之日就开启了文化创造与构建的行程。以物质遗存、文字记叙和行为意识影响为主要形态的铁道兵文化构建,取得丰硕成果。但是,随着铁道兵历史的逐渐尘封和老兵们渐渐远去,铁道兵文化形象变得越来越模糊、淡远,甚至有质疑铁道兵文化构建的声音。在此背景下,靠老兵们自恋自嗨式的重走相忆,洒泪相祭,举杯相聚,影响终是有限。铁道兵文化的构建与传承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以刘政湖、刘胜、郑建平、王林山、邱光明、李汪源等为代表的铁道兵战友网和文创中心的一群老兵,挺身而出,冲上铁道兵文化构建的前沿。以高瞻的眼光,超常的胆魄,过人的能力,推进铁道兵文化丛书的编辑出版。致力于铁道兵文化的抢救性发掘,体系化构建,创造性传播,永久性传承。随着人物风采(两)卷、精神卷、诗歌卷、诗歌长卷的编辑出版,铁道兵文化构建向着具象化、体系化、艺术化方向发展,使铁道兵文化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丰满起来。尤其是风采卷中200多位战友的风采纪实,呈现出铁道兵的历史本真和文化的原生态,在互联网上形成新一轮铁道兵文化冲击波,让人从文化根处发现和发出百年一叹的深情回眸。
著史从来非易事,民间著史尤难。一群耄耋老兵,一无行政资源,二无资金渠道,三无专业队伍,靠着执着精神和无私奉献,克服重重困难,推出系列丛书,创造了铁道兵文化构建史上的奇迹。
李鸿章年轻时有一首励志诗,“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远骥,哪有闲情逐远鸥。笑推卢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合肥”志向远大,终是追名逐利。铁道兵网站和文创中心的老兵们不为名,不图利,放弃含饴弄孙的清闲,不羡赏荷逐鸥的快乐,竭诚尽智于铁道兵文化的构建。一首首唯美诗歌,一篇篇锦绣文章,一本本厚重书籍…不正是老兵们绽放的生命花朵么。

作者郑焕清 1968年3月入伍,原铁二师八团战士、排长,军务参谋、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宣传科理论辅导员、政治处副主任。1984年3月转业,先后在县、市党委、政协机关工作。2015年退休。现居武汉。
(2025年6月18日于汉口)
槛外人 2025-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