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铸丰碑,史诗慰军魂
——评朱海燕战友“回望身后壮阔的山水,眼里噙满激动的泪花”
原铁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点击阅读朱海燕原文:
https://m.booea.com/news/s_4153266.html

作为原铁七师同袍,捧读朱海燕战友这篇《回望身后壮阔的山水,眼里噙满激动的泪花》,一股源自共同血脉、共同经历的暖流瞬间涌上心头,更被其如椽巨笔所挥洒的文采与吞吐山河的气魄深深震撼。
朱海燕战友的这篇文章,非止于一篇书评或活动报道,而是一曲为铁道兵精神谱写的深沉礼赞,一部关于“铁道兵文化”建设的宣言书,更是一幅凝聚着数百万铁道兵战士血泪、光荣与深沉历史渴盼的壮阔画卷。它以澎湃的激情、深邃的哲思和如椽的史笔,将《不朽的军魂》丛书的发行,擢升到了构建民族精神丰碑的高度。
一、历史的叩问与精神的觉醒
文章开篇,即以改写的艾青诗句“回望身后壮阔的山水,眼里噙满激动的泪花”定调,瞬间击中所有铁道兵战士的心弦。这不仅是对逝去青春的无悔回眸,更是对精神归宿的深沉叩问:“我们的精神丰碑在哪里?”朱海燕战友以史家般的清醒和诗人的敏锐,直指铁道兵及其后中国铁建这支功勋卓著的队伍,在物质丰碑之外,长期面临着“精神生活短缺”的困境。他痛切地指出,这支队伍“总是在丰厚的物质生活中,过着短缺的精神生活”,过往的辉煌“没有得到一次整体的追复”。这声叩问,振聋发聩,是对铁道兵历史价值被低估、被尘封的深切忧虑,更是对构建自身文化谱系、铸就精神不朽的强烈呼唤。他援引浮士德的灵魂抵押,比拟于铁道兵战士用生命书写的史诗,其决心与代价,何其相似!一句尼采式的诘问“你有勇气吗,我的兄弟?”,引出了铁道兵战友网编委会战友们响彻云霄的回答:“我们有!”——这是觉醒的宣言,是行动的号角。
二、“铁道兵文化”的涅槃与升华
朱海燕战友对“铁道兵文化”的剖析深刻而独到。他敏锐地捕捉到其概念在兵改工后的“复活”与嬗变,并犀利地批判了长期以来其流于“怀旧”低层次、“端三盅,吼歌声”旧套路的局限。他高屋建瓴地指出,真正的“铁道兵文化”必须超越个体怀旧,拥抱历史整体;必须融入文化与艺术的力量,展现“战无不胜的力量之魂魄”;必须追求如《史记》般“高蹈的精神光柱”和“不可被消解的硬度”。这种构建,是艰难的文化涅槃,需要摆脱肤浅、空话和自我满足,需要“真抓实干”,需要“依据真正的现代智性与精神”。而《不朽的军魂》丛书的编纂,正是这种涅槃的实践。朱海燕先生盛赞编委会这群“敢干大活的人”,以“不朽的军魂”为纲,构建起八个板块的史诗性架构,连接历史与现实,交织群体与个人,彰显精神与实践,其设计具有“战略性与全局性”,是“文化交响乐”般的壮举。他精准地用“会做人、会做事、会说话”来诠释编委会的文化实践:
“会做人”:甘做苦行僧,将生命投入“熔炉”,在历史与永恒的价值熔铸中,体味创建文化的痛苦与欢欣,获得文化的归属感和历史的观照。
“会做事”:做成史无前例之事,以清晰战略、团队意志、专业态度(如自筹资金出版诗歌卷的感人实例)和具体纹理的质量,打造出撼人心魄的经典文本,使其成为照亮历史与未来的烽火。
“会说话”:话语扎根于铁道兵的血脉与骨头,无官腔大话,充满“再生功能”的力量,穿越灵魂,飞向天空。其语言的呼啸,是工地临渊不惧的挺进,是历史的真实回响。
三、时代的回响与价值的重估
朱海燕战友不仅讴歌了编委会的壮举,更深刻阐释了其时代意义。他看到了铁道兵战友网成为“后铁道兵时代”写手“存在之家”的文化聚合效应,并精辟分析了其成功根源:文化人办文化(“语言上帝、文字高手”)、独立自主(“不靠神仙皇帝”)、精准运作(把握“气节”、善设“炸点”)。更重要的是,他跳出了铁道兵自身的视域,将铁道兵精神与文化的价值置于更广阔的人类社会舞台。他指出,铁道兵所创建的物质与精神融合的文化,“都是在真理中歌唱的另一种呼吸”,其价值评判标准不仅在于个体生命的深度,更在于“照亮人类舞台与经济社会的亮度贡献”。因此,《不朽的军魂》丛书在十堰引发的强烈反响,当地主流媒体的“狂飙”加入,正是社会对这种超越性价值的广泛认可。文章结尾,他对丛书未来的期许(向建军100周年献礼)以及对整个铁道兵文化建设的宏大愿景(希望各地兵网共襄盛举),充满了历史责任感和澎湃的激情,令人动容。
四、雄文配史诗,赤心照汗青
朱海燕战友以其深厚的学养、炽热的战友情怀和作为资深新闻人、报告文学大家的如椽巨笔,为《不朽的军魂》丛书和铁道兵战友网的壮举,写下了这篇配得上其分量的雄文。文章本身,就是对“铁道兵文化”高蹈精神的最佳诠释:
史笔如铁:文章具有宏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批判性思考,将铁道兵文化建设置于历史长河和时代坐标中审视。
诗情如火:语言饱含激情,意象壮美(如“鹰隼利爪劈开时光黑夜”“鲜红封面囊括生命沧桑”),极具感染力,读来令人血脉偾张,热泪盈眶。
哲思如炬:对文化本质、历史价值、精神传承的思考深邃透辟,发人深省。
情怀如海: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铁道兵战友、对这支英雄队伍、对不朽军魂的深沉大爱和无限敬意。
《回望身后壮阔的山水,眼里噙满激动的泪花》不仅是一篇评论,它本身就是铁道兵文化建设的华彩乐章,是献给所有铁道兵战士及其不朽精神的一曲荡气回肠的史诗。它告诉我们,历史不会忘记,山河不会忘记,那些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万里通途的英雄们,他们的军魂,正通过如《不朽的军魂》丛书和朱海燕战友这样的赤诚文字,穿越时空,永世长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一座巍峨的丰碑。
槛外人 2025-6-19

作者余开华,1969-1973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任湖南大学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槛外人 2025-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