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平台上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引发广泛关注:三名朋友相约聚餐,其中一人却严词拒绝,理由竟是三人皆为党员,不能同时吃饭。这一荒谬理由背后,反映出当下对禁酒令及相关纪律规定的过度解读与恐慌心态。难道如今吃顿饭都成了违纪风险行为?这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状态,究竟是政策初衷,还是执行过程出现了偏差?
6月17日,人民网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如同一记警钟,为当前一线执行中过度紧张的氛围敲响了警示。文章中“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这句话,简洁有力地点明了问题关键,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执行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指引。
其实,政策出台之初,便已明确禁止公职人员利用酒局进行权力寻租、公款吃喝,但从未对公职人员下班后的私人聚餐、亲友团聚、同事间自费小聚加以限制。
为何一项旨在反腐倡廉、净化政治生态的好政策,在现实执行中却变了味?部分地方为了彰显所谓“决心”与“态度”,将工作日禁酒无限扩大为全天候禁酒,甚至对周末家庭聚会也要求层层备案;更有甚者,规定三人以上聚餐即算违规。这种宁“左”勿右的极端执行方式,不仅让政策偏离了初衷,走形变样,也使得基层干部陷入消极怕事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安徽农商行的一起通报便是典型案例。两位客户经理与贷款客户在面馆吃了一顿简餐,人均消费不过几十元,却被认定为违规接受宴请。两人分别被扣罚绩效3000元,支行行长也被追责1000元。如此“一碗面,三人罚七千”的操作,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也引发了网络舆论的强烈不满。这种对正常工作交流和人际交往的过度打压,让基层工作人员无所适从,更让公众对政策执行的合理性产生质疑。
在餐饮经济尚处脆弱复苏阶段的当下,过度执行禁酒令导致正常消费受到误伤,无疑让餐饮业雪上加霜。不少地方餐馆老板反映,往年同期包厢早已订满,如今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餐饮行业作为民生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众多从业者的生计,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不合理的政策执行,正让无数餐饮从业者的“饭碗”岌岌可危。
更值得警惕的是,“高级黑”和“低级红”现象正悄然滋生。有人借禁酒令煽动负面情绪、制造对立;部分干部为了避免“踩雷”,连正常的亲情互动都不再参与,红白喜事冷冷清清,干群关系也因此日益疏远。政策的初衷本是为了拉近干群关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如今却因执行偏差产生了反效果。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已多次发声,强调要精准区分违规吃喝与正常用餐。集中整治违规吃喝,目的是防住腐败,而不是防住人间烟火。酒桌腐败必须坚决遏制,但正常的人情饭局不应被一棍子打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吃饭聚餐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维系人际关系、传递情感与信任的重要方式。若将所有公职人员的餐饮行为都无端打上潜在违规的标签,不仅会使政策失去公信力,更会让人心逐渐冷却,损害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基础。
值得欣慰的是,已有省份积极行动,出台细则明确非公务场合的私人聚餐,只要不涉及利益输送和不良影响,就不予干预。这种做法既保障了干部的正常生活,也为政策的精准落实树立了榜样。只有厘清政策界限、明确纪律红线,既坚守纪律底线,又保留人间烟火与温情,才是对禁酒令及相关政策的正确诠释,也才能真正实现政策目标,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