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任性带着心底的依赖
需要在一个宽容心里绽放
不然就成了一枝独开的路边花
倾泻一腔多情的奔放
或被漠视践踏
或被采摘敬奉
灵魂将任性盛在囚笼
直至任性判逃
冲破壁垒
犹如脱僵的骏马
在可心的境地驰骋
将心性殆尽
2025.6.
评析:
## 驯服与奔逃:论《任性》中囚笼与骏马的辩证意象
张海峰的《任性》以简洁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人性本质的隐喻世界。在这首短诗中,"任性"被赋予双重生命:先是作为需要呵护的脆弱花朵,继而化身为冲破牢笼的骏马。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意象并置,恰恰揭示了诗人对"任性"本质的深刻理解——它既是易受伤的柔软,又是不可抑制的冲动。
诗歌首节以"任性带着心底的依赖"开篇,立即确立了"任性"作为情感需求的心理本质。这个起句精妙地颠覆了人们对"任性"的常规认知——它不是单纯的固执或自私,而是根植于人类对情感联结的原始渴望。"需要在一个宽容心里绽放"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依赖性,将任性的实现条件设定为被接纳与被包容。诗人在这里运用了"绽放"这一意象,将任性比作花朵,暗示其美好而脆弱的本质。
随后三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假设句式:"不然就成了一枝独开路边花/倾泻一腔多情的奔放/或被漠视践踏/或被采摘敬奉"。这部分通过"路边花"的意象,展现了缺乏包容环境下的任性命运——要么被忽视伤害,要么被占有利用。"倾泻一腔多情的奔放"中的"倾泻"一词尤为传神,既表现了任性的充沛情感,又暗示了这种情感在不当环境中的浪费与危险。值得注意的是,"采摘敬奉"这一结局看似积极,实则暗含批评——被"敬奉"的任性实则已被规训,失去了其本真状态。
第二节笔锋陡转,"灵魂将任性盛在囚笼"一句突然引入禁锢的意象。这里的"囚笼"与首节的"宽容心"形成强烈对比,暗示了社会规范对个体本性的压制。"直至任性判逃"中的"判逃"一词用得极为精准,既包含"叛"变的决绝,又有"逃"离的迫切,双重含义强化了冲破束缚的必然性。"冲破壁垒/犹如脱僵的骏马"的比喻,将任性的力量与速度具象化,"脱僵"而非常规的"脱缰",或许是有意为之的创造,暗示从僵硬束缚中的解放。
结尾"在可心的境地驰骋/将心性殆尽"既展现了获得自由后的畅快,又以"殆尽"暗示了这种释放可能带来的自我消耗。这种辩证的结尾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反抗—解放"叙事,暗示了完全放纵可能带来的问题,体现了诗人思考的深度。
从艺术手法上看,诗歌采用了对比强烈的意象群(花朵/骏马,囚笼/驰骋),通过意象的转换展现任性在不同境遇下的命运。语言简洁但富有张力,如"倾泻"、"判逃"等词语的选择显示出诗人对语言的精准把控。节奏上,从首节的相对舒缓到第二节的急促奔放,与内容形成呼应。
《任性》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批判了对个性的压抑,也暗示了完全放纵可能带来的问题。诗中"宽容心"与"可心的境地"暗示了诗人心中理想的任性状态——既非被完全禁锢,也非毫无节制,而是在理解与接纳基础上的自由表达。这种辩证思考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呈现出更为成熟的人生智慧。
在当代社会语境下,这首诗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健康的社会应当为个体"任性"提供适度空间,而个体也需在表达自我与尊重他人间寻找平衡。诗歌最后留下的开放式思考——关于如何界定"可心的境地",如何避免"心性殆尽"——正是其思想价值的体现。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