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之壤,滋养文学之花
文//张玉森
文学创作宛如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厦,高耸入云,令人仰望。而生活,便是那坚如磐石的根基,深埋于大地之中,默默支撑着整个建筑的重量。瞬间的灵感,则如同镶嵌在大厦之中的熠熠砖瓦,虽短暂却璀璨夺目,为这座殿堂增添无尽的光彩。它们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文学的瑰丽殿堂。

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古往今来,无数伟大的文学巨著,皆是创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刻骨铭心的体验的凝练结晶。曹雪芹先生,一生坎坷,家族的兴衰荣辱,如同一场梦,却在他的笔下化作《红楼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荣国府、宁国府昔日的繁华喧嚣,如今只剩树倒猢狲散的凄凉。书中的每一个情节,都饱含着生活的真切写照。我们透过文字,看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无情压抑,看到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更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无奈与挣扎。若没有曹雪芹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他对家族生活的悉心洞察,《红楼梦》这部文学瑰宝又怎能诞生?

生活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更塑造了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路遥先生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与农民、矿工等普通劳动者朝夕相伴,同甘共苦。他亲身体味着他们的艰辛与拼搏,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深度沉浸,让他得以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普通人在苦难中坚守、在困境中奋进的坚韧精神。孙少平、孙少安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榜样。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生活,恰似一位智慧卓绝的导师,教会创作者如何洞悉人性,如何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残酷,进而创作出触动读者心灵的佳作。

瞬间的灵感,是文学创作中一抹耀眼的亮色。它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璀璨夺目。灵感往往在不经意间翩然而至,也许是邂逅一片绮丽的风景,聆听一首动人的旋律,或是与他人一次偶然的交谈。屠格涅夫先生在一次外出漫步时,偶然瞥见一座陈旧的地主庄园,刹那间,灵感如泉涌般涌现,小说《阿霞》的情节便在脑海中清晰浮现。他敏锐地抓住这转瞬即逝的灵感,将其转化为优美的文字,成就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灵感,是创作者内心深处智慧的火花,能让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然而,灵感并非凭空而降,它是生活积累后的厚积薄发。唯有在生活中持续学习、思考与体验,方能在某个瞬间捕捉到这珍贵的灵感之光。

然而,文学创作绝非勉强为之的拼凑之举。如今,有些创作者为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拼凑篇章、堆砌字数,致使作品内容空洞,缺乏灵魂。这样的作品,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部分读者的目光,却难以经受时间的淘洗。真正的文学作品,应当是创作者用心血浇灌而成,能够引发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创作者与读者的心灵。当读者阅读时,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文学创作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它能够映照社会现实,揭示社会问题,引导人们深入思考。鲁迅先生的作品犹如匕首与投枪,以犀利的文字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国民的劣根性,唤醒无数人的觉醒,推动社会的进步。文学作品还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赋予人们力量与勇气。在艰难时期,人们能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文学创作深深根植于生活,瞬间的灵感为之增添绚丽光彩。创作者应深入生活,积累丰富阅历,捕捉瞬间灵感,用心创作,打造出能引发广大读者共鸣、在社会发展中彰显价值的作品。唯有如此,文学之花才能在生活的沃壤中绽放得更加绚烂,绽放出属于时代的夺目光华。


张玉森老师的部分书法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
张玉森,济南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就职于济南市教育局(现已退休)。退休后,他依旧钟情于书法,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展,获奖颇丰。他还是相关书协、联谊会、研究院的会员。他擅长文学创作,众多原创诗词、散文及其他文章被国内报纸、书刊及媒体平台刊载,并多次在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中获奖。他被《齐鲁文学》杂志社聘为签约作家,是中国新诗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当代翰墨文化艺术院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