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研究
刘志永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清远)
摘 要:本研究聚焦于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及其对职业院校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理论基础,通过实践案例,验证了育心育德融合机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方面的有效性。同时,也拓展了职业教育的理论范畴,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职业院校;育心育德
一、引言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先进方向,其核心特征在于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广泛的劳动对象以及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在当前就业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职业院校育心育德融合机制有助于推动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也日趋完善。通过借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职业院校可以更加科学地整合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资源,从而提升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实施效果。同时,德育工作与育心相结合的实践表明,这种融合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康心理品质,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的职业教育
(一)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召唤
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和产业升级的经济环境下共同推动所形成的一种新业态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效能输出、高质量成果的典型特征,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新质生产力以产业升级为目标,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措施。
(二)新质生产力对职业院校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变革上提出新的要求。职业院校需要转变思路培养一大批既拥有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需要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新型教育模式因此,职业院校需要构建育心育德融合机制,将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效整合,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需要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构建和实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上,职业院校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进步。
(三)职业院校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改革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变革,职业院校必须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合作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整与优化。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本位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也应相应改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项目式学习、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开展教师培训、搭建科研平台等措施,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科研水平。
三、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理论
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理论根基深植于多个学科领域,其中心理学、教育学和伦理学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为育心环节贡献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特别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学的相关研究,深入探讨了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教育学理论认为,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道德观念,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学为育德方面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教育学探讨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特别是道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教育学为职业院校如何结合专业技能培训,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伦理学在育心育德融合机制中扮演着价值引领的角色。伦理学不仅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基本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导向,还强调了道德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在职业院校教育中,伦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明确道德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高素质人才。心理学、教育学和伦理学三门学科的理论在育心育德融合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相互交织、相互补充,共同为职业院校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
(二)融合机制的核心思想
育心育德融合机制中,心理教育为道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道德教育也为心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和价值导向,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心理素质,提升道德品质。这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实现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同步提升,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质的高素质人才。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需求,强调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同时重视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核心思想为职业院校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三)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实践
在实践层面,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实施需要教育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注重个性化教育,通过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需求和发展潜力,教育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育心育德工作,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律性,促进其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育心与育德的融合体现了教育全面性的要求,即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提升,更要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成长。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这一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也将为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四、职业院校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融合机制的基本原则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职业院校的育心育德融合机制更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通过教育和培养使他们在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上得到全面提升。其次,坚持系统性原则。育心与育德是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和完善的实施路径。确保教育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再次,坚持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和体验学习,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育心育德的实际意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最后,坚持创新性原则。要鼓励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和优化融合机制,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手段,推动职业院校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融合机制的具体构建策略
第一,课程设置是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基石。职业院校应重新审视和调整现有课程体系,将心理素质培养和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各专业课程中。专业课融入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开设职业伦理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教师在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育心育德融合的教育理念。第二,推动产教融合。通过实习实训、企业参观、行业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职业环境和岗位要求,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这种合作模式也有助于将企业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引入校园,进一步丰富育心育德的教育资源。第三,职业院校应注重校园文化的引导和培育,通过举办各类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实现既育心又育德的理想目标。
(三)融合机制的实施路径
首先,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深入理解职业院校的特定环境和学生群体的独特需求。通过详尽的调研,明确融合机制的具体目标,进而细化成可执行的任务,并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表。其次,职业院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至关重要,需要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共同推进育心育德工作的开展。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咨询资源、德育活动资源、企业实习机会等,通过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育心育德环境。再次,通过校园内外的宣传活动、案例分享、成果展示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了解并参与到育心育德融合机制中来。积极与其他职业院校交流分享经验,推动整个职业教育领域对于育心育德工作的重视和提升。最后,职业院校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实施路径需要综合考虑方案制定、组织协调、监督评估以及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我们可以期待这一机制在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五、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实践
(一)实践案例分析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除了常规的专业技能课程,学校特别增设了“心理健康与职业规划”等跨学科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花大力气培养师资、花大价钱引进师资不遗余力。通过定期举办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班,引进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进行讲座与指导,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与当地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设立了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习与就业机会。
(二)实践经验总结
在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在实践中,注重将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融入道德教育中,同时也在道德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理念和技巧。注重加强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和多种资源,需要加强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推进。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为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媒体平台,积极宣传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理念、成果和经验做法。这不仅有助于增强社会对职业院校教育的认同感和支持度,更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和关注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实践活动。注重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职业院校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持续发展与创新。监督和评估是确保育心育德融合机制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方案和实施策略,确保育心育德融合机制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通过实践案例分析,验证了育心育德融合机制在职业院校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实践案例的成功经验不仅为的理论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职业院校开展育心育德融合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虽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验证了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有效性,但仍需更多的大样本、多区域的实证研究来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相关理论。
(三)探索未来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职业院校育心育德融合机制将展现出多个重要的趋势。这些趋势不仅反映了教育领域的内在规律,也体现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期待。未来,职业院校将更加注重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通过整合两者的教育资源和方法,个性化教育将成为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重要方向,实现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同步提升。新质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将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而不断拓展。因此,未来研究应持续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态,深入探讨其对职业院校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为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前瞻性的理论支持。
职业院校将更加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体验场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职业院校将更加注重与企业、行业等社会各界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成为职业院校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重要支撑,这些趋势将为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六、结束语
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有效实施,能够显著提升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也符合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研究,职业院校有效实施育心育德融合教育,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为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1]马笑雪.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2(3):149-152.
[2]张小梨,劳业茂,黄清意.新时期大学生育心育德融合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 2022(3):49-52.
[3]徐红梅.劳力劳心劳中育德: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价值研究[J].教书育人, 2022(8):19-21.
[4]刘阳.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23.
[5]于晓亮.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与实践[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5):77-81.
[6]谭多宁,李同同,谭绍华.指向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24(17):104-112.
作者简介:刘志永(1978-),男,河北行唐人,管理学硕士,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24年度高校心理健康专项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24XLZX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