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宇铭
财富历来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但如何认识财富也历来从无定论,总是各有所见。我的父亲对此就有一番独到见解。
父亲少年时读过一些四书五经,成年经商为业。进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匪、寇横行,兵荒马乱。父亲在逃难流浪的日子里,总坚持让我们姐妹四个上学读书。他和友人常谈到"正确对待孩子,读书就是手艺"的观点。他曾说,上人不要给孩子留下很多财富,而应授以谋生之手艺,这就叫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父亲还常重复恒言:孩子超过我,留钱做什么,孩子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意思是孩子不会苦钱,不想苦钱,你留得再多,他还不够用。孩子有手艺会苦钱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连年逃难途中,从乡村到县城,到南京,又辗转于城乡之间,父亲总认为孩子还小,读书就是学手艺。即使吃早无晚,父亲始终坚持让孩子读书,从未停学。历史见证,父亲的儿女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都是靠的一些文化功底服务社会,养活自己的,且终生享受着父亲留给的财富:正确对待孩子,读书就是手艺。
父亲在紧张而艰苦的生活中,还重视亲自授课。记得我儿时,可能没有读过正规的一、二年级,从五岁认字块,背诵"国文",从"人手足刀尺……"开始,进了城,八岁就报名读三年级,语文尚可对付,算朮一塌胡塗,第一次考试,也是一生中最后的不及格,父亲又向同仁学算术,天天教我,加减乘的格式都跟上了。每天下午两节课后,为国民党服务的"童子军活动"被日寇強迫学日文、上操,我们几个穷学生买不起统一服装,开除出列,回家去吧。父亲知道了,每天回家教我读古文,从"陋室铭"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背了几十篇。主要在三、四年级时,每天傍晚教几行,逐字讲解,教习句读,成段、成篇连背。我当时味同嚼蜡,不知所云。父亲常笑说,对,就这样"唱小唱"。看到我连篇背诵,也能机械地回讲字词,父亲微笑着,点点头,点上旱烟袋。后来才知道,父亲每天晚上很迟才回家,就是为了教我学古文而和股东店同事调换值晚班的。
啊!这都是六十四、五年前的事了,如今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后来到六十年代末期,为普及初中,但师资脱档断代,我被从小学抽调试教,连年教学成绩优秀,方免"退回小学"之虞,且直到退休。回想和学生课堂同"背""岳阳楼记"等古文之乐趣,给学生之促进,我怎能忘怀父亲教读古文的"财富"啊!
父亲76岁不幸去世,至今已三十周年,言及此,不由心酸泪滴,父亲临终时,枕边还只有四张一元的纸币。唉!如今……如今老太爷地下有知,看到子孙相继,将老太爷的"正确对待孩子,读书就是手艺"的"财富"代代相传,亦当以乐观当世,含笑九泉。(2007)
(此文曾刊于《淮海晚报》、《清河之窗》等多种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