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昀清《闺女日记》简评
文/赵映诚
昀清先生文学作品颇丰,其散文总能给人以清新的感味。今之又一“文学快餐”——《闺女日记》,看似寻常,却妙趣凝玄,实在耐人寻味。作者讲述了一位父亲指导闺女写作文的故事,作文拉了分,为了提高闺女语文作文成绩,父亲强调并指导小闺女从写日记开始,真切实际,没有大道理。父亲的指导也非常简要,但从闺女的两则日记,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与良苦。
作者通过第一人称“我”,在直白的叙述中,描述了一个真切的父亲指导小闺女写日记的生活片段与过程。父亲的指导虽然三言两语,却是切中要旨、撮其要义、不蔓不枝,一个真实可感的、具有性格特点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实在是一幅白描的画作。在指导方法上,也只是强调了让孩子对写完日记后的“朗读”和要写“今天印象最深的人或事”,要有“点名文章主旨的中心句”等。但这些对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而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巧妙”地完成,对孩子留下了成长的印记,同时也给作为指导孩子的家长们以生活的小哲理与思想的启迪。
对指导孩子写日记的效果,文章通过《妹妹跳舞》《锄草》两则“日记”与生活片段加以反映,一个天真可爱的正在茁壮成长的小学生形象真切地显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欣慰之感!《妹妹跳舞》日记里,字里行间跳动着童真的韵律;《锄草》中有与妈妈拔草的温馨场景,又感受着“劳动的辛苦和当农民的不易”,以至于“趁机逃回早已被空调吹得凉飕飕的卧房内。”最后在“我”的指导下,日记“画龙点睛”,以“唯有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将来才不会再吃这样的苦”的思想萌发与议论作结。这些看似平常的记录,实则是孩子心灵成长的珍贵印记。当然,对于孩子教育来讲,如“将来不会再吃苦”这样的表述似乎值得商榷。
总之,《闺女日记》是一则新颖恬淡的文学快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寄望于能有更多这样有韵味的文学快餐。
2025年6月18日


【作者简介】赵映诚,西安周至人。浙江财经大学、江汉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秘书学会理事,湖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等。1993年、1997年连续两届获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古代谏官与谏官制度》《政治文明与行政》《社会保障论:政府的责任与弱者的权利》《领导科学新论》《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秘书学新编》《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墓园文化》《行政管理学》《文书学》《经济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等。其中1993年出版的《中国古代谏官与谏官制度》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讲论“谏官制度”的专著,受到我国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的赞赏并为之专请北大罗荣渠教授题写书名,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撰写“题记”;《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及其修订版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教育部国家规划教材。先后在北大学报、法音杂志、浙江学刊、统计与决策、宏观经济研究、学习与探索、湖北社会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如: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北大学报2000年3期)、“千华律祖”三昧寂光律师与广长律院(法音2022年9期)、生态经济价值下政府生态管制政策手段的创新与完善 (宏观经济研究 2009年9期)、行政之恶的正视与矫正(理论导刊2010年11期)、论和谐社会架构下政府管制模式的创新 (学习与探索 2008年3期)、论应用文的生态写作 (应用写作 2008年8期)等。参与相关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其中1项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热爱文学,偶有小作品及相关文论发表,如《归雁》《医疗花》《迎春花》《在指鹿为马的地方》《题图句漫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