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4624 老街馄饨摊 作者║萧欣(吉林)主播║沈水之北

老街馄饨摊
作者║萧欣(吉林)
主播║沈水之北

深巷拐角处的馄饨摊总亮着一盏暖黄的灯,褪色的红绸缠绕在灯罩边缘,在穿堂风里轻轻摇晃,宛如深夜里永不熄灭的星辰。那抹光晕洒落青石板,将斑驳的苔藓染成琥珀色,二十年来,不知温暖了多少晚归人的脚步。霓虹在雨幕中晕染成模糊的色块,唯有这盏灯固执地亮着,如同暗夜的灯塔,守着老街最后的烟火。
老周系着洗得发白的藏蓝围裙,袖口工整的补丁诉说着岁月的痕迹。二十年前,他背着竹篓从皖北乡下回城谋生,在这条老街上支起了馄饨摊。那时妻子玉兰刚查出肺痨,药罐里的苦涩气息混着柴火的烟味,成了他们八平米地下室里最常有的味道。为给妻子治病,老周每天天不亮就踩着叮当作响的三轮车,穿过大半个城去水产市场抢购新鲜海货。“紫菜要选头茬的,虾皮得带点自然的咸香,这样熬出的汤底才够鲜。”这句话他念叨了二十年,也成了玉兰教他的最后一课。
记得第一次光顾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加班后的疲惫如铅块般压在肩头,胃里空空如也,连走路都带着虚浮。老周从冒着热气的灶台后探出身,眼角笑出细密的皱纹:“姑娘,来碗馄饨?刚包好的荠菜鲜肉馅。”他布满老茧的手灵巧地捏出十六道褶子的元宝馄饨,轻轻滑入沸水中。那些馄饨在锅里翻滚起舞,如同群青色夜幕里跃动的银鱼。
灶台边的铁皮盒里,泛黄的病历单码放得整整齐齐,最上面压着张褪色的合照——玉兰穿着碎花布衫,倚在老周肩头笑得灿烂,发间别着两朵洁白的栀子花。“她走前攥着我的手,说最放心不下这碗馄饨。”老周往汤锅里撒虾皮时,喉结上下滚动,浑浊的眼睛盯着沸腾的水面,“那时她咳得说不出话,还比划着教我馄饨褶子要捏十六道才好看。”
变故发生在去年冬天。寒风卷着雪粒子的傍晚,老周打翻了醋瓶,深褐色的液体在青石板上蜿蜒,像道未愈的伤口。馄饨摊关张的半个月里,老街坊们常看见他坐在空荡荡的摊位前,用竹签拨弄冷却的炭灰,浑浊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光亮。再开张时,老周的藏蓝围裙别着玉兰的蓝布发卡,却迎来了新的危机。隔壁商业街的连锁快餐店推出九块九馄饨套餐,还能免费配送。透明厨房里,机械臂不知疲倦地吐出千篇一律的馄饨,而老周仍固执地守着案板,凌晨三点打着手电去市场,在菜贩还未亮起的灯影里,仔细挑选带着晨露的荠菜。
账本上的赤字越来越多,最后一页女儿的明信片被指腹摩挲得边角发毛。“爸,等我工作了,给您和妈买大房子。”字迹被泪水晕开,变成了女儿在视频里的哽咽:“爸,我暑假就回来帮您。”老周对着手机屏幕强撑出笑容,挂断后却盯着案板上未包完的馄饨,擀面杖在掌心转了又转,迟迟落不下去。
转机出现在暴雨夜。快餐店因使用过期食材被查封,浑身湿透的食客们挤进老周的塑料棚。“还是老周的馄饨有魂!”值夜班的小林摘下护目镜,热气模糊了镜片,“机器包的馄饨,咬下去都是冰碴子。”她举起手机直播:“看这现包的馄饨,汤头熬了八小时!”弹幕瞬间涌满“馋哭了”,还有老顾客留言:“这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味道!”老周低头煮着馄饨,围裙上的蓝布发卡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在水汽里忽明忽暗。
然而,短暂的回暖并未持续太久。城管部门的整改通知来得毫无预兆,这次不仅要求摊位合规,还需要补交一笔不菲的卫生许可费用。老周攥着通知的手微微颤抖,抬头望向熟悉的老街,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他叹息。
收废品的张大爷蹲在馄饨摊前,用布满裂口的手摩挲着旧收音机的旋钮。那是他儿子出国前留给他的,陪伴他度过无数个孤独的夜晚。但此刻,他咬了咬牙,把收音机塞进蛇皮袋:“老周,这钱你拿着,我老头子别的没有,就想还能天天吃上你包的馄饨。” 退休教师王伯戴着老花镜,翻出泛黄的通讯录,挨个给昔日的学生打电话。“记得那年暴雨,是老周背着发烧的你去的医院。”他沙哑的声音里带着恳求。居委会李阿姨则悄悄翻出社区慈善组织的联络簿,她想起去年冬天,老周总会给流浪猫留半碗馄饨汤,这份善意或许能换来转机。
远在大学的小芸盯着手机里父亲佝偻的背影,视频通话的画面微微颤抖。她想起临行前母亲虚弱的嘱托:“照顾好你爸。”宿舍窗外,寒风拍打着玻璃,她突然起身翻出存折——那是她勤工俭学攒下的学费。辅导员劝她慎重考虑,她却攥紧了退学申请书:“有些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女儿小芸得知父亲的困境后,毅然向学校申请休学,连夜坐火车回到了老街。她剪去了心爱的长发,戴上袖套,站在父亲身边,学着包馄饨。“爸,你看,我捏的褶子也有十六道呢。”小芸笑着举起手中的馄饨,老周看着女儿,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在众人的努力下,老周终于在便民市场租到了固定摊位。搬迁那天,老周把暖黄灯仔细裹进玉兰的蓝布头巾,指尖抚过灯罩边缘褪色的红绸,仿佛还能触到玉兰缠绕红绸时的温度。新摊位开业时,市场里挤满了人。玻璃橱窗映出老周忙碌的身影,与快餐店透明厨房的机械臂形成奇妙的镜像。老周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指尖捏着馄饨皮微微发抖,十六道褶子却依然工整。蒸腾的热气里,有人说着工作烦恼,有人分享晋升喜讯,老周一边下馄饨,一边应和着,目光偶尔落在摊位角落的铁皮盒上——那里压着玉兰的照片,也压着二十年的时光。
暮色中,那盏暖黄的灯又亮了起来,在暮色中与远处的霓虹遥相呼应。食客们捧着馄饨碗,听老周讲起玉兰教他调馅的诀窍。隔壁快餐店重新开业,电子屏闪烁着“限时优惠”的字样,而老周摊位前依然排着长队。馄饨在骨汤里翻滚,氤氲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也模糊了机械臂冰冷的金属光泽。老周舀起一勺滚烫的汤,看着食客们满足的神情,忽然想起玉兰常说的话:“人心都是肉长的,这馄饨啊,得包进人情味。”这座城市每天都在长高变新,但有些东西,比如掌心温度揉出的面团,比如慢火细炖的汤头,比如老街坊们凑在一起的热乎气,永远不会被外卖箱里的冰块冻住,它们会化作点点星火,藏在城市的褶皱里,温暖每一个懂得驻足的灵魂。
2025-05-26

【 作者简介】
王晓军,字保平,笔名,萧欣,喜欢文学和摄影。东北吉林省人,1975年高中毕业后下乡知青,忙碌奔波直至退休。
2025年伊始,希望用余生参与文化交流传播,汲取文学摄影作品精华,广交各方朋友,共同分享和享受美的作品,共同探讨文学的发展,共同在文学作品中找到美好生活的真谛,享受文学作品带来的精彩世界。

【主播简介】沈水之北,一个从小到老都一直热爱朗诵艺术,而却未能作为专业的企业管理者。学校示范教学的课堂;军营欢庆节日的舞台;企业万人聚会的礼堂等都曾留下过我的影音。退休后, 才有了全身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间与空间, 秉承自娱自乐,陶冶情操, 以诗会友, 玩出品位之宗旨踊跃参加各种朗诵活动并获奖。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