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聂世忠:艺术的知行者
【文牧江】
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思潮碰撞,观念狂欢与技术迷恋逐渐成为艺术领域的显著特征,艺术似乎在纷繁复杂的发展路径中,渐渐偏离了大众的视野,成为高居于艺术圣殿之上的 “阳春白雪”或艺术圈自娱自乐的游戏。早在 1989 年,聂世忠便极具前瞻性地发表了《倾斜的美术批评》(《中国美术报》,1989年第29 期)一文,明确提出 “艺术要大众化” 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艺术学界的普遍关注。聂世忠本人则是这一观点的践行者,他认为艺术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而应该回归生活、回归本源。恰如炊烟袅袅的屋檐下,蕴含的人间烟火,挥洒汗水的田地间,凝聚的生活情调,是在代代相传、口口相述的故事里,承载的文脉赓续。四十多年来,他的艺术实践宛如雪峰山涧清澈的泉水,看似缓缓流淌,却积蓄着强大的力量,浸润着平民百姓的心灵。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聂世忠对待艺术有其独特的态度,他主张艺术大众化,主张艺术为民众。他艺术生涯丰富多彩、涉猎广泛,在绘画、美术评论和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均有突出的建树。他身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等多重身份。这些身份不仅是对他专业能力的认可,更是他在不同艺术领域知行合一、辛勤耕耘的见证。在艺术创作方面,他多管齐下,展现出脱俗的专业才华;在理论研究方面,他深耕细作,体现出独特的学术素养。在美术教育领域,他默默奉献,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
一、知而行之——聂世忠的绘画创作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创作者的专业视野和心灵高度决定了作品的精神指向。在绘画创作中,聂世忠坚守为大众而艺术的理想,在创作思维、主题思想与表现语言方面不断历练,知之而后行。

宝庆乐章系列——东塔 焦墨 180cm ×97cm

长铺大桥彩墨42cm×42cm

庐山基督教堂 水墨 50cm×50cm

上堡墨韵 水墨 138cm 68cm

美庐 彩墨 50cm×50cm
聂世忠在绘画领域展现出了高天赋和厚功底,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艺术媒介,其绘画作品涵盖了油画、水彩、国画、焦墨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他的油画作品《崇拜・信仰》获得1991年湖南艺术节奖,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性追求和大众信仰的深刻思考。水彩作品《战疫英雄李兰娟院士》在抗疫视觉大展中展出,该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生动地刻画了李兰娟院士在抗疫一线的英勇形象,体现了其对时代精神与大众意识的敏感度。国画作品《上堡系列》在本地美术节展览中亮相,焦墨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和市级展览,焦墨画以其浓重的墨色和简洁的线条著称。

韶山故居人潮涌 水墨 138cm×69cm
聂世忠的绘画作品不仅在技法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更重要的是,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四尺彩墨国画《韶山故居人潮涌》技法运用娴熟,远山近岭赋色层次分明,营造出独特空间感,生动展现韶山的壮美。故居前人潮涌动,画家巧妙以人群凸显毛泽东故居的深远影响力。画面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相融,既绘出故居景致之优美,更传递出人们对伟人的敬仰追思。同时,聂世忠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场景和生存状态,烟火气息十足。他的水彩作品《大圩写生》《古镇的早上》以独特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镇的宁静与沧桑,被收入《中国当代水彩画精品集》。

大圩写生
聂世忠的“知之而后行”体现在他对于东西方文化、绘画观念及语言技法的融会贯通。他的水彩作品,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方式,使作品更具东方韵味。打破了传统水墨的固有范式,将彩墨材料的特性与水彩水墨技法相融合,将西方光影造型观念与东方线条与写意精神相贯通,呈现出一幅幅充满诗意与文化厚度的视觉图景。他积极吸收现代艺术的创新观念与材料特性,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坚守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二、行而知之——聂世忠的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是促进艺术创作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艺术家与观众的重要手段。客观、中肯的艺术评论对艺术家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现代绘画艺术领域,画家与批评家各司其职,虽然也有兼而有之的个案,但两方面的成就差异都比较悬殊。而聂世忠在绘画创作与艺术评论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旗鼓相当的突出成果,他的艺术评论或许是在绘画创作基础上的“行而知之”。
聂世忠在绘画创作的同时注重从学术角度思考问题,总结创作经验、探寻艺术规律、梳理创作方法论,在艺术评论方面成果斐然。他主持各级科研项目了9 项,参与了各级科研项目3 项,在《美术观察》《装饰》《新美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与绘画作品 200 多篇\次,出版了学术专著四部、教材三部,被聘为 CNKI 评审专家库专家。
聂世忠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他深入探讨了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他认为艺术对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艺术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进步。在设计理论研究方面,他关注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法,对数字化设计、绿色设计等新兴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艺术评论与艺术创作相辅相成,当艺术家二者兼修时,一方面能以评论家的视角审视自身的专业创作,反思与自省则成为提升专业创作水平的利器。另一方面,专业创作为理论研究提供个案经验和思维范式,为艺术评论提供鲜活的资源。聂世忠以艺术评论与艺术创作兼修为优势,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对当代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了正确的艺术审美方向。
三、知行合一——聂世忠的美术教育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致良知”即知行合一,虽然王守仁基于心说的知行合一观点带有唯心主义道德观色,但用来形容聂世忠的美术教育情怀却再恰当不过了。聂世忠以良知和社会担当为己任,潜心美术人才的培养,其贡献较之于在绘画创作与艺术评论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聂世忠深知创新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内容上,他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体系,将最新的艺术理念和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他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他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公平、合理的评价环境。
聂世忠肩负着培养优秀美术人才的重任,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意识。他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他主持的《设计概论》被评定为省级金课,课程组织了优质的教学内容、展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为美术课程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许多高校纷纷借鉴这门课程的经验,在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在各类艺术比赛和展览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美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凭借严谨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为美术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曾获得邵阳学院首届 “思考乐” 优秀十佳教师称号,并被评为邵阳市 “宝庆人才E类”,这些荣誉是对他教育贡献的高度认可。
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聂世忠在美术教育中充分发挥专业创作与艺术评论方面的优势,以良知而行教育之道,体现了他关注艺术、关注大众、关注未来的艺术理想。
聂世忠作为高校艺术教授,在绘画创作、学术研究和美术教育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绘画作品展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创新精神,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在学术研究领域,他的众多成果为美术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创新和美术理论的深入研究,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为美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文转自“诗词荟萃”)
【作者简介】文牧江,湘潭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湖南省美协版画艺委会主任。
【人物介绍】聂世忠(1961- ),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湖南省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湖南湘潭理工学院艺术系教授。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
点击链接聂世忠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