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乌贼
作者/赵庆熙
我们家所在的徐圩盐场西港工区宣七圩,属黄海沿岸中部的埒子河畔,全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紧靠邻边,盛产黄鱼、带鱼、梭子蟹、乌贼鱼等名贵海鲜。
每年端午节前后,正是乌贼鱼上市的最佳时节。记得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起民间一个传说,说的是端午节前乌贼鱼吃梭子蟹,而端午节后则是梭子蟹吃乌贼鱼。乌贼鱼的武器是体内喷出的‘墨汁’,端午节前,乌贼鱼用它体内‘墨汁’喷向梭子蟹,梭子蟹的大螯和腿自动掉了,其身任由乌贼鱼享用。梭子蟹的武器则是一对大螯,端午节后,乌贼就恹了,梭子蟹一遇到,两只大螯一下夹住,乌贼就变成它的美食了。后来据行家说,那是因为每年三四月份是梭子蟹产仔期、体质弱,当然不是乌贼对手。可到了农历四月底、五月初又是乌贼的产仔期,梭子蟹欺负它也属正常。当然这种民间说法是否正确,那就有待于专家去考证了。但在我们那一片海域一直流传一种说法叫‘乌贼不过端午节’,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后,就是乌贼鱼体质最弱的时候。
记得那是我十岁那年端午节后的第二天,五六级的东北风刮了一天一夜。那天正是周末,第二天是星期天,我们都不用上课。凭我在海边出生、海边成长,且常年泡在大海里的“经验”,第二天早上到海边沙垄上一定能捡到乌贼鱼,是捡乌贼,而不是逮乌贼。那是因为第二天是农历初七,按我们当地渔民的谚语:“二十二三,天亮海底干”。大海潮汐十五天一次循环,初七加十五是二十二,那就是说初七和二十二一样,天亮时都是退潮时,此时海边没有潮水,当然没办法逮乌贼了,但是可以捡。因为一天一夜的大东北风(我们家后面的海岸线正是下风口),大海里产完仔身体虚弱的乌贼鱼,被大风撞得头昏脑胀,不少已经筋疲力尽的乌贼,在半夜满潮时被巨浪卷到沙龙上动弹不了,待天亮潮水退去后,只能被赶海人捡去当美食了。
因为昨天晚上我就和大哥商量好了,第二天,天还没亮我就和大哥从家中向大海边出发(我们家离海边很近,只有不到两公里),到了海边天还没亮,我们兄弟俩用手电筒一照,果然不出我们所料,海边的沙滩上布满了半死不活的乌贼鱼。这些乌贼涨潮时在海水中游动,因为产籽后体弱,加之一天一夜的狂风巨浪,哪里还有力气游回大海,只能随波逐流被海浪掀翻在海滩上,等潮水退下后,它们就走不了啦。
看着满海滩的乌贼鱼,可把我们兄弟俩高兴坏啦,不用花多少精力,很快两人就捡满了各自的竹篓。再看海滩上仍然布满一片乌贼,兄弟俩一商量,就将满篓的乌贼鱼背起送到近靠海堤边潮水漫不到的沙垄上倒下堆好,做上标记,兄弟俩又背上竹篓赶回海滩捡起乌贼来。
就这样来来回回的忙碌不停,每人捡了几竹篓,直到天色大亮,海滩上赶海的人越来越多,乌贼鱼被捡得所剩无几,我们这才作罢。
那天上午,我们全家出动,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才将近几百斤的乌贼鱼运到家中。那时的乌贼鱼很便宜,每斤只有一毛五分钱,而且很少有人买,原因是我们圩子紧靠海边,凡有孩子的家庭,随便逮点鱼虾就够吃了。
这一次,尽管我们圩子二十几家都免费吃到了乌贼鱼,可还剩四五百斤没办法处理。(那时也没有电冰箱)好在盐场不缺的是盐,于是我们就在盐滩大盐廪旁的河堆边挖了个大土坑,将乌贼鱼拌上盐,埋在大坑里,几天后捞出晒干。那一年我们家整整吃了一个冬春的咸乌贼鱼。
2018.9.10写于江苏连云港
作者简介
赵庆熙: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