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东周列国 战国时期
①战国开启三家分晋 经过春秋长期争霸战争,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国君权力衰落,由掌控实力的贵族士大夫把持朝政。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多数被打散,只剩下智、韩、赵、魏四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为最大。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提议三家每家拿出一百亩土地和户口归还公中。其余两家给了,赵襄子却不答应。智伯瑶万分恼怒,纠合韩、魏两家发兵围攻赵家,并引水淹没晋阳城,迫使赵襄子投降。此举令韩康子和魏桓子如梦初醒,怕将来也遭此下场。于是他们两家反过来又联合赵襄子,于第二天夜里杀了智伯瑶,智家全军覆没。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上表周天子要求封侯。打那以后,韩赵魏三国都成为中原大国,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渐次拉开序幕。
②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 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齐国是当时六国中比较强大的国家,因其远离秦国,一直未与之有过正面冲突。可是它却遭到燕国联军攻伐,损失惨重。楚在春秋末期也是势力较强国家之一,但楚怀王轻信张仪之计,破坏六国合纵抗秦合约,终遭毁灭。燕国原是北方小国,因其远离中原,战事不多,得以发展,春秋末期已成北方大国。燕太子丹时,遣刺客刺秦王,结狠于秦,公元前226年被秦王嬴政所灭。韩国分晋后,曾占据函谷关军事要道,连年战争不断,是六国中最早被秦消灭的国家。魏在分晋的三个国家中实力较强,公元前354年,马陵之战中遭惨败,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被秦国灭亡。赵是“三家分晋”所形成的第三个国家,建都于邯郸,与齐、燕相邻。战国后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大将廉颇忠心为国,使赵国曾经强大。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这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赵王听信秦军散布的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用赵括替换了镇守长平的大将廉颇。赵括不懂战事,只会纸上谈兵,他轻敌出战,被秦国大将白起设伏包围,结果使赵国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可怜参战的赵军45万士卒,投降后又惨遭坑杀。秦国以此为契机,逐步消灭六国,统一了天下。
③商鞅变法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本来是魏国人,出生于贵族之家,少时十分好学,精通刑学。虽然魏国国君对他很好,但他感到魏太小,不足发挥自己才能。时值秦孝公搜罗人才,他就来到秦国。前三次商鞅对秦孝公谈刑名之学,秦孝公不感兴趣;第四次商鞅给秦孝公讲仁义治国之道,一下子说到他的心坎里,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谈了几天,不觉疲劳。
商鞅得到秦孝公支持,公布了他起草的新法令,新法令规定:官职大小、爵位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赏罚分明;鼓励农耕,能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一起罚做官府的奴婢;实行连坐法,互相监督,一人有罪,其他人跟着受罚。商鞅大规模地改革,触犯了一些贵族大臣的利益,引起这些人的激烈反对。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办了罪,一个割鼻,一个刺黥。这样一来,贵族和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秦国农业得到发展,军事力量也增加了,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周天子派使者来给秦孝公送祭肉,封他为“方伯”,中原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一、废井田,并阡陌。谁开荒归谁有,土地可以买卖。二、建立县治,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三、迁都咸阳。他为了取信于民,还特意在南门立木兑金。由于他的功勋卓著,秦孝公把商地十五个城市分封给他(大致范围就是今天陕西省商洛市),所以他从此将名字“卫鞅”改为“商鞅”。
④孙膑与庞涓 魏惠王学着秦孝公的样子,也想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花了许多金钱招徕天下豪杰。齐国人孙膑与魏国人庞涓,本来是一对很要好的师兄弟,都曾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兵法。庞涓求取功名富贵心切,学业未成就投靠魏王当了将军。孙膑继续求学,深得孙子兵法精要。庞涓妒忌孙膑,先假意在魏王面前推荐了孙膑,后又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惠王恼怒,下令将孙膑治罪,不但在脸上刺字,还剜掉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幸好齐国使臣到魏国访问时,偷偷地将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就把他荐给齐王,得到重用。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攻赵。第二年,赵王向齐王求救,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八万前往救援。孙膑对田忌说,魏国精兵都拿去进攻赵国了,国内只剩下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的大梁。于是,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意见,兵进大梁。孙膑料定魏军回援大梁必经桂陵,即率主力先期到达该地布阵设伏。庞涓得知大梁危急后,立刻放弃进攻赵国的邯郸,回兵救援。半路上遭遇到齐军埋伏,仓促应战,招致惨重失败。这就是战国后期有名的“围魏救赵”战例。过了没多久,孙膑又在马陵之战中,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法迷惑庞涓,迫使其大败后自杀身亡。
⑤墨子破云梯 田单火牛阵 楚国的国君想去攻打宋国,请工匠公输般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它比楼车还要高,称之为云梯。墨子知道后,力阻楚王出兵,说:“你能攻,我能守。”说着用一根皮带和几块小木板在地下为楚王演示了一遍。公输般不服,用了九套方法,把攻城招数都用完了,墨子固守如初。公输般呆住了,心里还是不服,说:“我会想出办法的,只不过现在不说罢了。”墨子说:“你的用意我知道,无非是想杀掉我,没人给宋国帮忙了。可是我来楚国之前,早就派了三百个徒弟守宋城,他们都学会了我这守城的办法。即便你们杀了我,楚国也占不到便宜。”楚惠王听了墨子一席话,只好说:“先生说的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战国时期,燕将乐毅接连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个地方。即墨守将战死后,大家推选田单做将军,一起守城。乐毅围困即墨三年,久攻不下。但是,田单他们也出不了城,被困城中。于是田单想了一条妙计:挑选了一千多头牛,把它们打扮起来,在牛身上披上花被,在牛角上绑上尖刀,给牛尾巴上系了一条蘸了油的苇束。在一天午夜时分,田单下令凿开一段城墙,把牛赶到城外,在牛尾巴的油苇上点着火。受了尾火惊吓和烧痛了的牛,拼命向守在城外的燕军大营冲去,五千名齐军“敢死队”手持长矛大刀,紧跟火牛阵向燕军冲杀过来。无数老百姓在城里城外手持铜器敲击,一霎时,火光冲天,喊杀震地,燕军多数在梦中被火牛踩死;侥幸活着的也无力抵抗。齐军奋力反攻,不到几个月就收复了被燕国和秦赵韩魏四国占据的七十多座城池。田单把齐襄王从莒城迎回临淄,使齐国从几乎亡国的境地中缓过气来。
⑥苏秦合纵 张仪连横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势渐盛,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是联合抗秦还是与秦修好,已成为其他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于是,出现了以苏秦为代表的“合纵”派和以张仪为代表的“连横”派主张。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有名的辩士。他一生为了燕国的强大而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同时,他又大大影响齐、赵、魏等国的政治决策,他游说诸侯,讲究机谋权变,成为当时合纵家的代表人物。而张仪则力主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于是,张仪见了楚王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要是大王下决心跟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情愿跟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楚怀王是个糊涂虫,听信了张仪的话,跟齐国绝交。齐宣王听说楚国跟他们齐国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楚国一败涂地,从此大伤元气。张仪用欺骗的手段先收服楚国,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苏秦游说六国“合纵”建立的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
⑦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块无价之宝——和氏璧,愿出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当赵国名相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咸阳呈送给秦王后,秦昭襄王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但却只字不提换城的事。蔺相如看出秦王的心事,于是上前对他说:“这块壁玉虽说名贵,但也有点小小的疵点,让我来指给大王看。”说完就从秦王手中接过和氏璧。蔺相如拿到和氏璧以后,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如今大王绝口不提换城一事,看来大王并没有诚意。我宁愿与和氏璧同归于尽,也不让你们秦国白得这个宝物。”说完就要砸碎和氏璧,秦王慌忙说,使不得,我换就是了。蔺相如说:“那好,大王果有诚意,就请你戒斋五天,再用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蔺相如回到驿馆后,马上派人暗地里将和氏璧送回到赵国去了。五天后,秦王举行了盛大的受壁仪式。蔺相如却镇定地对秦王说:“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大国,赵是小国,只有大国欺负小国,绝没有小国欺压大国的道理。如今我已经派人将和氏璧送回到赵国去了,大王真的想要那块和氏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我保证再将和氏璧完整无缺地给你送回来。如果你不信我,那就请将我杀了吧!”秦王沉思半响,无话可说,只好把蔺相如放回赵国去了。
⑧负荆请罪 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他,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许多汗马功劳,如今蔺相如就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立了功,还位居我之上。等我给他颜色看看。”此话传到蔺相如耳中,他故意装病不上朝,躲避廉颇。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赶着马车出门,老远瞧见廉颇的马车迎面过来,他就让把自己坐的车赶到一个小巷子里避让。门客不解地问,你让廉颇老将吓怕了吗!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老将军呢?因为我想过,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老将军。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派兵攻打赵国的。”这话传到廉颇那里,他感到十分惭愧。于是,他就赤着上身,绑了一根荆刺,跪倒在蔺相如府门前请罪。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大臣,将军能体谅我的心情,我已经知足了。哪能让你赔罪呢!”从此以后,两人结为生死之交,一心一意辅佐赵王数十年,使秦国一直不敢对其动武。
⑨怀王之死 楚怀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他是礼乐文明培养出来的最后一代国君。在楚怀王刚刚继位的时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大败魏国,楚国成为当时最大的强国。但在后来的执政中,他误信秦国宰相张仪,毁掉齐楚联盟,国土沦落,自身被囚禁,使楚国从崛起走向了衰亡。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国本来是六国中的强国,但楚怀王贪婪成性,屡次中秦相张仪的计谋,得不赏失,把楚国的国力消耗殆尽。当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约他到武关相会的信以后,心中犹豫不决。去吧,怕出危险;不去吧,又不敢得罪秦国。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像豺狼一样,咱们受它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会中人家的圈套。”可是公子子兰却一个劲儿劝楚王去,说:“过去咱们把秦国当敌人打,结果又死人又丢失国土。如今秦国愿意和咱们和好,怎么好推辞人家呢!”楚怀王听信公子子兰的话,去了秦国。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一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软禁起来,逼他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回楚怀王。后来怀王偷偷地跑到赵国,赵国不敢得罪秦国,就把他送回到秦国,结果楚怀王死在了秦国。怀王死了,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放逐到湘南一带,过着流亡生活。
⑩屈原沉江 楚怀王死后,楚顷襄王即位。他是个昏庸无能的人。他听信令尹子兰和大夫靳尚谗言,说屈原辱骂顷王不思给其父怀王报仇,是个不孝的人。顷王大怒,立刻罢了屈原的官职,将他放逐到湘南,永不许回朝。在这段时间里,屈原有国难投,有志难伸,过着吟诗流浪,怀念祖国的生活。他的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他披头散发,面容蜡黄,目光迟滞,每天走在沅、湘江畔一带。后来,他遇到一个渔夫。
渔夫问他:“您不就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您怎么到这里来了?”屈原回答说:“世人都醉我独醒,世人都浊我独清,所以落得这般下场。”渔夫又说:“先生,恕我直言,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糊里糊涂过日子呢?”
屈原坚定地说:“我宁愿死,也不会随波逐流改变自己!”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在得知国破家亡的消息后,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中,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怀系大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万分悲伤,都划着小船沿江寻找屈原,可哪里有他的影子啊!
屈原为后世留下许多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那些卖国求荣的奸佞小人,表达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他对楚国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深情,他被人们视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爱国诗人。
⑪毛遂自荐 秦国大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国公子平原君准备到楚国去搬救兵,他在门客中挑选随从人员。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了起来说:“我叫毛遂,到这里客居已经三年了,我愿跟随主人去楚国。”平原君摇摇头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能显露出来。可是您到这儿三年,我没有听说您有什么才能啊。”毛遂说:“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让您看到这把锥子。要是您早一点把它放在袋里,它早就戳出来了,难道光露个尖儿就算了吗?”平原君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同意带他到楚国去。到楚国后,平原君磨破了嘴皮子也没能说服楚王出兵抗秦。这时候,毛遂手持宝剑,走上台阶,朗声说:“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士兵,还是个称霸的大国。没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连连打败仗,堂堂的国君当了俘虏,死在秦国。楚国的国都被夺了,大王只好迁都。这种耻辱,连我们赵国人都替你们害臊,想不到大王竟然不想报仇雪耻。我们主人今天来跟大王商量合纵抗秦,也不单是为了赵国,主要是为了楚国啊!”毛遂的话句句刺痛楚王的心,他只好答应出兵联合抗秦,并当场歃血为盟,拨出八万大军援救赵国,击败秦军。
⑫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之弟,受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号平原君,任赵相,有食客数千人,公元前259年,秦军围困邯郸,他组织力量坚守城池三年之久;孟尝君田文齐国贵族,世袭其父田婴爵位,封地于薛(今山东滕县南),称薛公,号孟尝君,齐相,门下有食客数千,曾一度入秦为相;信陵君魏无忌魏安王之弟,号信陵君,公元前257年,他设法说服如姬盗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其门下有食客三千;春申君黄歇楚国贵族,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即位改任令尹,封地淮北十二县,号春申君,公元前248年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门下有食客三千,曾派兵救赵攻秦,后灭鲁,考烈王死后,在内讧中被杀。
⑬食客:战国孟尝君等四位公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们门下来的,一律收留,供他们吃喝的称之为食客。其中多数人没有什么真本事,只是混口饭吃。但也招揽了不少能人谋士,为其出谋划策,流传下来不少成语故事:诸如鸡鸣狗盗、狡兔三窟、毛遂自荐、盗符救赵,等等。
⑭吕不韦“奇货可居” 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今河南)人,曾是“家累千金”的巨富商贾。但他不满足自己已有财富,总想在政权上大捞一把。有一年,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做生意,听说秦国公子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吕不韦以为“奇货可居”。先是给异人又送金钱又送美女,博得异人的欢心,接着,他又游说华阳夫人的姐姐,贿赂买通秦孝文王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说服秦孝文王立秦王太子的儿子异人为嫡嗣皇太孙,更名为子楚。不久,秦国国事生变,秦昭王、秦孝文王相继去世。公元前250年,异人得以回国即位,是为秦庄襄王。襄王即位后封吕不韦为国相,号文信侯,赐地蓝田十二县。据传,在此之前,吕不韦曾将自己宠爱的妾妇赵姬献于子楚,赵姬被献时已经身怀六甲,服侍异人子楚后不久便生下一子,这人就是后来的嬴政秦始皇。异人子楚在位三年就死掉了,他的儿子嬴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尊吕不韦为“仲父”,代理摄政,成为权倾朝野的显赫人物。公元前239年,吕不韦组织门下学者编纂了一部杂家著作《吕氏春秋》,流传于世,成为集道、儒、墨、法、兵于一体的历史巨著。
从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到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仅仅四年多的时间,秦国先后经历了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三位国君的离世,朝局十分动荡,秦王嬴政即位时年仅十三岁,即位初期即遇到了连续的旱灾、蝗灾和瘟疫。
当吕不韦接手秦国实际大权的时候,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朝局动荡,他通过“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等非常措施,借助富商、地主等群体的力量,充分调动了国内的物力和财力,稳定了秦国政治秩序,保障了权力的平稳交接以及军队后勤。在对外方略上,吕不韦不断派兵攻打韩赵魏三国,仅仅五年的时间,就攻占了数十座城池,攻占了韩魏东部国土,设置了东郡。攻三晋,破合纵,吕不韦率军击败的这次诸国合纵,是战国历史上六国组织的最后一次合纵,吕不韦在这次战争中证明了自己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加之他要求士兵不要随意制造杀戮,不要搞破坏,由纯军事征服改为收买敌国人心。这一切都是吕不韦初期帮助嬴政实行的统治方略,也就是说是吕不韦实实在在的功劳。
后来,由于秦王年纪还小,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吕不韦家有奴仆万人。秦始皇帝越来越大,但太后一直淫乱不止。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私处特别大的人嫪毐(làoǎi)做替身,淫乱宫闱,事情暴露,嫪毐造反被车裂灭族。祸及吕不韦,秦始皇十年十月,免去吕不韦的相国职务。吕不韦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亡。
⑮荆轲刺秦王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嬴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取燕国土地,回国后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他拿出全部家产,寻找能刺杀秦王的人。后来他找到一名叫荆轲的勇士,将他奉为上宾,指望他能行秦王成功。荆轲对太子丹说,要刺杀秦王,必须要接近秦王,但要接近秦王,必须要有两件东西——督亢的地图和秦国降将樊于期的人头。太子丹命人做好准备后,又派了勇士秦舞阳协助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来到咸阳。秦王嬴政听说燕国派人送来督亢地图和樊于期的人头,十分高兴在咸阳宫接见荆轲。当荆轲捧着装有人头与地图的盒子,走上朝堂,接近秦王时,“图穷匕首见”,吓得秦王跳了起来,越过屏风向外逃去。荆轲紧追不舍,这时,秦王的御医拿起药袋向荆轲砸去,荆轲行刺未遂,被秦王回身用宝剑斩断左腿,荆轲和秦舞阳都被秦王的侍从武士乱枪刺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一代义士,英名传流千古。(连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