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阳叶/广东
在基层宣传文化部门工作三十余载,我见证过太多怀揣文学梦的人,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有人问:“怎样的人才是作家诗人?”这个本应纯粹的问题,在当下却被重重迷雾笼罩。那些看似权威的“标准”,那些明码标价的“认证”,让文学这片净土变得愈发浑浊。
曾有一位年近六旬的退休教师找到我,他一生热爱诗歌,闲暇时便在稿纸上写下对生活的感悟、对家乡的眷恋。得知加入省级作家协会需要在正规刊物发表一定字数的作品,他省吃俭用,自费在某些所谓的“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十几篇诗歌,还咬牙出版了一本个人诗集。当他满心欢喜地拿着这些成果去申请入会时,却被告知某些刊物不在认可范围内,诗集的出版社也不符合要求。老人满脸失落,喃喃自语:“我写了一辈子诗,难道这些文字都不算数吗?”
这样的例子并非个例。如今,一些文学协会的入会门槛看似严苛,动辄要求发表50万字以上作品,甚至对出版社、刊物级别作出种种限制。这背后衍生出一条畸形的产业链:一些不良机构看准了文学爱好者渴望得到认可的心理,推出“代写代发”“包出书”“协助入会”等服务。只要肯花钱,就能在所谓的“正规刊物”上发表文章,就能出版装帧精美的个人作品集,就能拿到各级协会的会员证书。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的书籍,某些刊物的版面沦为明码标价的商品。
遥想当年,鲁迅以一篇《狂人日记》,撕开封建社会的黑暗,震撼了整个文坛;沈从文凭借《边城》,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与人性光辉的湘西世界;艾青一首《我爱这土地》,道出了对祖国最炽热深沉的爱。他们没有所谓的“作家证”“诗人证”,却用文字的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现在,有些人花费重金拿到了各种头衔,作品却空洞无物,既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也缺乏文学应有的美感与思想性。
我曾参加过一次文学交流活动,席间一位“知名诗人”侃侃而谈,炫耀自己加入了多少个协会,出版了多少本书。当有人请他朗诵一首自己的作品时,他支支吾吾,背诵得结结巴巴,诗句更是晦涩难懂,毫无真情实感。反观活动现场一位来自农村的基层通讯员,他没有任何光环加身,却能用质朴的文字,将乡村振兴中的点滴故事、村民的喜怒哀乐描绘得生动鲜活,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动。
文学的价值,从来不应由几张证书、几本著作来衡量。真正的作家诗人,是那些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敏感,用文字记录时代、反映现实、传递情感的人。他们或许默默无闻,或许没有耀眼的头衔,但他们的文字能触动人心,能引发共鸣,能给人带来温暖与力量。就像在我们基层,有许多宣传文化工作者,他们白天走村串户,了解群众的生活;晚上挑灯夜战,撰写反映基层风貌的文章。他们的作品可能没有发表在所谓的“高端刊物”上,却实实在在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为基层文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面对当前文学界的乱象,我们更应该坚守初心。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不要被那些外在的“标签”所迷惑,不要为了追求虚名而迷失方向。静下心来,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真诚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加入协会、获得认可固然是一种鼓励,但这绝不是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对于文学组织和相关机构来说,也应该反思现有的评价体系,降低功利性门槛,真正以作品质量为导向,为优秀的创作者提供展示的平台。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光鲜的头衔,而在于是否做了有意义的事。在文学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拨开迷雾,看清本质。正如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耕耘,用六年时间完成这部巨著。他没有急于求成,没有追求外在的虚名,而是专注于创作本身。这种对文学的执着与坚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文学是心灵的寄托,是精神的家园。让我们放下对虚名的追逐,回归文学的本质,用文字书写真实的生活,传递美好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才能让文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社会带来温暖与希望。毕竟,真正的作家诗人,不在证书里,不在头衔中,而在那些能打动人心的文字里,在对文学纯粹的热爱与坚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