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秀卿:解构课程本质,重构教育认知——读《大众教育学》“课程大世界”有感
翻开孟国泰先生《大众教育学》“课程大世界”篇章,恰似推开一扇通向教育本质的门。此部分以鲜活案例、浅近理论,对课程内涵、类型、设计与实施展开全面细致解读,让我对“课程”这一教育核心概念有了全新认知与深刻思考。
传统认知中,课程常被等同于教科书与课堂讲授内容,“课程大世界”则打破了这一狭隘观念。它指出,课程是复杂多元的概念,涵盖显性知识体系与隐性文化价值、学习体验,以及社会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从学科到活动课程,从国家到校本课程,不同类型课程如星辰,共同构筑教育星空。我意识到,课程不应囿于书本文字,而是学生在校经历的学习活动总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载体。
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课程大世界”探讨的另一要点。书中强调,课程设计要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兼顾社会需求与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优秀课程设计如精密齿轮,各环节协同运转,既要激发学习兴趣,又要培养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反观当下教育实践,部分学校课程设置盲目跟风、忽视学生需求。如一些学校引入热门拓展课程,却因缺乏规划与师资,课程流于形式,育人目标难达。这警示我们,课程设计要立足实际、以学生为中心,方能发挥教育价值。
此外,“课程大世界”揭示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关键作用。教师不仅是执行者,更是开发者与创新者。其教学理念、素养与方法,直接影响课程目标达成。这让我反思自身教学,意识到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引导者”,在课程实施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构建知识、提升能力。
读完“课程大世界”,我深知课程改革是深刻的教育革命,关乎学生成长与未来。今后教学中,我将以更开阔视野、科学理念看待课程,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与创新,为学生打造多彩、有生命力的学习世界,让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与灯塔。
苏建荣:设计面向大众的生物教育课程思路
孟国泰先生的《大众教育学》或许指向普及教育,面向普通大众,这就要求课程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课程大世界”是一个系列课程,生物课作为其中一部分,既要涵盖生物基础知识,又要以有趣、实用的方式呈现。
若想给孩子普及生物知识,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结构需合理规划,从基础概念入手,结合实际案例,融入实验、生活应用等元素,让内容生动鲜活。
生物课的核心模块,如细胞、遗传、生态、人体生理等,如何使其适合大众?可运用比喻、日常例子来讲解,比如将细胞比作工厂,各细胞器是不同部门。同时,结合当下热点,如环境保护、健康生活,让课程更具现实意义。
互动性也是课程设计的重要考量。可借助短视频、图文结合、小测验等教学手段。此外,是否分梯度设计不同难度层次?毕竟用户期望课程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同时保持趣味性,避免过于学术化。
具体例子与活动建议不可或缺。例如开展家庭小实验,观察植物生长;或者用简单语言讨论遗传病原理。还需关注当前时间,比如2025年是否有新的生物科技进展,像基因编辑的新应用,可融入课程,让内容与时俱进。
内容准确是基础,同时要避免错误,基本概念解释要正确,但语言要通俗。可分章节或模块组织课程,每个模块设定明确学习目标,如“认识人体免疫系统”“生态系统的平衡”等,每个部分搭配实例和互动问题。
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科学思维,如观察、假设、验证。可设计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黄”,引导学习者探索叶绿素的作用。
视觉元素能助力理解抽象概念,比如用动画展示细胞分裂过程。对于手机用户,内容排版要简洁,段落不宜过长,多用列表、图标分隔信息。
最后,总结课程亮点至关重要。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相结合,适合不同背景的学习者,帮助他们建立对生物的兴趣和基本认知,同时联系生活,解决健康、环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作者:高秀卿、苏建荣(实达中学大先生)
青力点评
1.实达大先生高秀卿的文章围绕读《大众教育学》“课程大世界”篇章展开,条理清晰。先阐述该部分内容对课程认知的改变,接着从课程内涵、设计、实施教师作用三方面深入论述,最后表明自身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实践决心。语言流畅自然,观点明确,有较强感染力。
2.苏建荣的文章围绕设计面向大众的生物教育课程展开,逻辑清晰,从明确课程目标、规划课程结构、确定核心模块、注重互动性、提供具体例子与活动建议、关注内容准确性与更新、培养科学思维、运用视觉元素、排版简洁以及总结亮点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语言平实,表达流畅,能较为全面地呈现设计思路。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