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留香处,雅意共清欢
——记杏花诗社诗词研习会
淄川区诗词学会


在诗社的一方天地里,每一次学习都是向诗韵更深处的探寻。6月14日,杏花诗词研习例会悄然展开,虽参与人数不多,却满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与传承诗意的热忱。
起初,邀请孙其国老师来讲课并非易事。孙老师为人谦逊,总觉得自己水平尚不足,婉言推辞。王会君会长认为孙老师诗词功底扎实,知识储备全面,正是带领新成员入门的最佳人选。再三邀请下,孙老师终于应允,为这场意义非凡的学习活动拉开帷幕。
例会当天,孙老师早早来到现场,手中精心准备的十几份诗词基础知识材料,承载着他对教学的用心。每位到会诗友都领到一份,对照着详实的资料,孙老师开始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字句间满是对诗词的热爱与专业。讲到平仄格律时,他结合经典诗句剖析;谈到对仗技巧,又列举诸多实例。诗友们或凝神倾听,或低头记录,遇到晦涩之处,便对照手中材料反复琢磨,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讲解结束后,提问与讨论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新成员们纷纷提出心中疑惑,孙老师耐心解答,其他诗友也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原本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大家对诗词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孙老师还为诗社的后续学习制定了规划,他计划在今后十天或半月的时间里,组织小范围的研习活动。针对刚入门的诗友,或出创作题目,或抛出上句,引导大家对下句,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逐步提升大家的诗词写作水平,助力整个诗社的创作实力更上一层楼。
课堂上,孙老师还结合诗社的采风经历,生动地将诗词与实际见闻相联系。他提到,去年春天参观的杨寨宝塔是七级砖塔,而近期游览的池上八宝灵山寺的塔有十三级、十级,韩庄观音寺的塔则是九级石塔;登八宝灵山寺与观音寺的台阶皆有百级之多。他以王文良会长在池上采风中所作的“观寺庙、赏花海,登险峰”诗句为例,阐述诗词创作中如何将所见所感凝练于笔墨之间,让诗友们深刻体会到诗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魅力。
这场看似简约的例会,实则是诗社传承与发展的缩影。孙老师倾囊相授,新成员虚心求教,老诗友热心分享,每个人都在为诗社的成长添砖加瓦。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诗社必将涌现出更多佳作,在诗词的星河中绽放独特光芒,让这份诗意的美好不断延续。


王文良
赞杏花诗社诗词研习会
吟友聚华堂,学研诗律忙。
斟词讲平仄,流韵论宫商。
对仗修辞美,谋篇着意长。
潜心功不负,来日赋琼章。


王会君
清平乐·例会学习
时间过半,例会常中断。学习初衷难改变,献上痴情一片。 亲临百镇千乡,欣观美丽风光,激荡诗情画意,书成律句词章。


王会君
听孙老师授课有感
孙师准备教材全,律绝分清又互联。
讲解精深通俗化,聆听受益种诗田。


史良太
杏花诗社诗词学习会(通韵)
黉门翘首盼师临,传授知识情谊深。
久旱禾苗逢雨露,答疑释惑倍温馨。
史良太
学习体会(通韵)
学海无涯奋力行,书山有路苦攀登。
能经磨砺终成器,腹蕴诗书奔远程。
肖书雨
参加诗社学习例会有感 (通韵)
为诗有惑倍萦怀,六月中旬例会开。
格律要求牢记脑,勤学苦练锦章裁。
肖书雨
诗社例会学习有记(通韵)
甘迎暑气开学会,邀请孙师技法传。
讲者知识倾力授,学员疑惑用心研。
人成大业惟才广,鸟跃高空需翅坚。
诗社前程依众志,层楼更上写新篇。
马宁
赞杏花诗社研习会(通韵)
研诗雅聚墨香飘,老凤衔珠育嫩苗。
平仄细析承古韵,典章精授启新韶。
围桌论道心相契,走笔裁云志共昭。
更待春风催妙句,千篇焕彩映清霄。





监制:王文良 策划:王会君
统筹:于绵顺 审稿:王克华
摄影: 史良太 肖书雨
撰稿制作:马宁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