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杯”抗战胜利暨商河解放80周年征文126
小炉匠从苦难人生到钻石婚姻
黄鸿河
春园里小区,过去叫群贤里,东边是纬五路,西边是小纬六路,北边不远处是三里庄。1904年济南开商埠,直通长清的官道更名经七路,1930年路北建起的最早里分就是群贤里。
1948年8月底,济南战役刚打完,群贤里街头便聚了一伙补锅匠,按说他们在济南干这行算晚的,但因为给“东元盛”印 染厂补好了大染锅,所以在城里城外颇混出些名气,为首师傅叫李传明,禹城县李全乡狗留庄人,抗战时期就参加了八路军山东纵队担架队,1948年随解放大军来打济南,负伤留在了群贤里。年纪最小的叫杨奎元,1949年学艺时只有13岁,是老济南最小的补锅匠,来补锅的都戏称他叫小炉匠,街坊邻居都亲切叫他小奎元,如今若在应该是90岁了,是春元里小区名符其实的老人,也是老济南硕果仅存的传统补锅匠。
杨奎元老人,原籍禹城县李全乡东军张庄,自小孤苦零仃,不足两岁时日本人打进了禹城县城,经常来乡下横行霸道,烧杀掠抢,欺压百姓。杨奎元的父亲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对鬼子欺压百姓忿忿不平,恨死了这些日本兵和伪军,便联合村中几位发小同日本人对着干,用弹弓或石头偷袭单个日本兵。1938年末,因在禹城火车站偷袭打死一名日本兵,父亲杨官伟及乡邻7位年轻人被日本侵略者逮捕,用铁条穿透手腕,捆扎在一起,在禹城县将军庙火车站前被机关枪扫射,残忍爆尸三天,以恐吓周围百姓,此悲惨事件载入《禹城县志》。母亲惊吓成疯,病愈后被迫改嫁邹县西关沙王庄。杨奎元3岁起便跟爷爷相依为命,每日破衣烂衫,靠食百家饭为生。爷爷国恨家仇,为替儿子等7位亲人报仇,参加了我党地下抗日武装。为了方便地下工作,1940年在党组织的授意下,当上了伪保长,白天应付日本人和汉奸,从他们口中套取情报,晚上接待八路军游击队,为他们送出情报。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一年,爷爷护送打禹城县城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去商河,爷俩赶着毛驴车,沿着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往商河县城赶,那年杨奎元只有6岁,扮作受伤八路军的儿子,老人小小年纪就加入到了抗日活动中。因他姑姑嫁到了商河县,姑夫参加了八路军。爷爷听说商河县有萧华领导的八路军抗日武装,姑爷又在队伍上,便多次主动利用伪保长的身份为女婿帮忙。禹城县抗日力量薄弱,东军张庄7户失去儿子的家庭想报仇血恨找不到党的武装,爷爷便带着小奎元多次往返两县之间,借去商河看闺女的理由,为7户受害人家属牵针引线,为抗日杀敌,报仇血恨尽心尽力。据杨奎元老人回忆:他小时候有眼色,勤快能干活。有一次八路军山东纵队首长萧(华)司令路过商河,在其姑姑家看到了他,说:“这小子一看就挺机灵,等长大了给我当通讯员吧。”说着还把杨奎元举过了头顶。
虽然禹城县和商河县隔着临邑县城,路途接近70公里,往返一趟要两天,但爷爷的小驴车载着他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杨奎元8岁时和堂弟杨丙元一块沿街乞讨,为了保护堂弟,曾被日军豢养的恶狗咬伤小腿肚,因无钱医治,只好用农村土办法,挖湾中淤泥糊到伤口上把凉止疼,结果留下个关节炎症。10岁那年黄河发大水,只能坐着木盆在洪水里掐高梁穗充饥,12岁时和堂兄赤脚趟着齐腰深的洪水来到济南,引发关节炎症复发,经常隐隐做疼,直到解放后参加集体工作,在厂领导和工会的热心关怀下,免费住院治疗,才把炎症根除。
1949年,年少的杨奎元辗转投奔刭老乡李传明手下学习补锅手艺,白天挑担跟师傅干活,晚上给师傅家抱孩子、揣尿盆,早晨天不亮就要起来点钢砖小火炉,练就了自己点火烧炉看火候的本领,这也为后来老人家成为济南颇有名气的有色金属红炉冶炼专家奠定了基础。1958年大炼钢铁年代被多处高炉做指导。
聊起过去,老人如数家珍:解放前直到1956年公利合营前,济南城里城外共有5伙补锅匠,每伙五六人。其中剪子巷一伙,馆驿街一伙,官扎营一伙,十一马路南口一伙,再就是经七路群贤里街口上这一伙。补锅匠人原籍多系禹城,师祖是河北泊头,多为传帮带走到一起的乡亲。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铁锅已很普通,锅漏底后就弃旧换新,铁水补锅的活就少了,后来时兴铝锅、钢锅、不锈钢锅,很少再有人用生铁锅,因此传统补铁锅手艺八十年代后也就失传了。
据杨奎元老人讲:“过去补生铁锅多是担挑,前边是钢砖火炉,后面是风箱破锅焦炭,风箱济南发音叫“风掀” ,用时紧拉慢烧,甭管是平锅、广锅、耳锅,生铁补锅必须两到三个人配合,化铁、凿孔、捶锅是补锅的三大步骤。化铁是把钢焦烧的红中透蓝光,把剪碎的生铁片放进坩锅,烧到1500来度,化成铁水,铁水红中变成银白色为好;凿孔是在铁锅裂缝处凿成一排豆粒小孔,凿孔是技术,掌握不好孔凿大了裂开粘不住,还要赔人家锅钱;捶锅最关键,匠人左手心放湿锯沫或湿敦布,托住锅底,右手拿好裹紧的湿布卷,另一人把化开的铁水用铁勺滴到孔上,行话叫“生铁汁补,”两手趁热用力挤压,粘接处越平越显技术,如此连接将裂缝漏洞补齐,打磨平滑,用石灰膏抹严缝隙即可。”
那时候家家户户用铁锅炖菜做饭,买只新锅要一块钱,还很紧俏,补一次锅底只要两毛钱;再一个是旧锅底薄好用,新锅底厚发脆易爆底,还要砖头打磨清洗干净,再买猪肥油炼锅后才能使用,很麻烦。因此,生意尚能满足这几十位补锅匠的衣食生存。
传统补锅是个辛苦活,补锅匠人由于常年烧火化铁,满脸总残留着洗不净的灰渍,黑乎乎的双手坦露着烧伤后的疤痕,两眼常年红肿,晚上回家还要加工化铁水的坩锅。把粘土和钢砖碾粉,按3 :7比例和泥,捏成窝头状茶碗大小,放在焦炭炉旁烤。
杨奎元老人当学徒时先干敛活,他从小就手脚麻利,干活勤快,十几岁的孩子每天在裕兴化工厂、仁丰纱厂、成通纱厂、东元盛印染厂周围敛活,一天碾转几十里,饿了吃口饼子,渴了在沟渠里捧口凉水,背十来口铁锅,锅灰把手脸衣服染的乌黑,只有两个小眼珠是白色的,小小年纪很累很苦,街上人家都疼惜这个失去爹娘的孤儿,因此他每天敛的活比成年人都多,很招师傅、师兄们的喜欢,敛的活多,师傅师兄们就挣的多。
传统补锅这行业多是老乡爷们,分钱也很有特点,几个匠人围着炉子干活,挣来的钱放到一个木盒里,每天干完活自已在木盒里抓钱走人,因为一家人等着买米下锅,剩下多少是工匠头的。其实大伙心里有数,拿钱也大差不差,杨奎元老人因为是学徒,除了师傅管吃管住,春节给买身新衣服,钱是没资格拿的。那么小炉匠又是何时出徒的呢?这与“东元盛”印染厂有关:
1951年夏天,地处北园路边庄的东元盛印染厂,正逢旺季大染锅漏了,而且裂缝一尺多长,找遍了几家补锅匠,都不敢接活,为什么呢?一是因为裂缝长,二是不愿钻锅底。成年人钻炉膛费劲还无法干活,怕赔了夫人又折兵,凿漏了锅底补不上。后来有人找到了群贤里,李传明给解放军补过被子弹击穿的大号行军锅,补过仁丰纱厂的大染锅,经验丰富,他看了现场后一合计“能干。”讲好价格补一个锅20块。李传明蹲在锅上,凿好补孔,化好铁水,小炉匠杨奎元钻到锅底,单薄的肩膀顶上铁砧,托住锅底缝漏,师傅均匀的把铁汁一点点补上,一个锅底补近3个小时,小炉匠钻出锅底,满脸是黑灰汗水,衣服全湿透了。
因为活干的漂亮,还不耽误染布,东元盛印染厂很满意,又把另一口裂缝锅也让他们师徒补好,1天挣了40块。这在解放初,那真是晴天放了个大雷子,绝无仅有。那年月买座四合院才800块钱,师傅李传明买了5个肉火烧,靠劳这位15岁的徒弟加小兄弟,转年让他出了徒,参加伙计们分工钱。
冬去春来,杨奎元18岁那年,在北坛双宁街敛活时认识了一位余大娘,他帮大娘担水生炉扫院子,大娘看他勤快,提供他一间耳屋居住,此后杨奎元从师付兼同乡大哥李传明家搬出,从织纺街支摊点起了焦炭炉,补锅之余又在馆驿街学会了有色金属熔炼和黑白铁板金加工。为了生存,他没白没黑揽活,整天沿街拖着长腔喊,“修理锅喽、换壶底。”就怕雨雪天揽不着活,没钱买小米,一个月混好能挣十几块钱,每月还要捎些回家养爷爷。
1956年济南市手工业者成立合作社,补锅、冶炼、红炉、电镀等个体手工业者联合成立了济南市第一熔炼组,地址在官扎营。1957年春天,师兄张培德邀他入社,社长孙西青见他技术好,定工资26.5元,从此他成为集体企业中的一员,再也不用为补个锅,满大街小巷敛活了。同年熔炼组更名叫济南市建新熔炼社,搬迁至经二路纬一路北口。新址工作有厂房,风不着雨不着,有星期天有节假日,工资旱涝保收,50来人团结一心,目标一致,成为了国家主人翁,干起活来特别带劲,规定一天工作八小时,他和伙伴张培德、韩汇田、高门庆、郎凤义、满月林、岳正祥等干10个小时还不愿回家。在熔炼社第一批就加入了共青团,又被评为青年标兵,工作起来更是如虎添翼,脏活累活抢着干,是厂里的积极活跃分子,很吸引姑娘们的眼球。
杨奎元孝顺,知道爷爷自小拉扯自己不容易,抗战时候还在禹城商河之间风来雨去,往来奔波。他明白病危的爷爷在农村需要有人侍候,便由姑姑做媒,同姑姑婆家侄女,从小就相识的牛希龄成亲,1958年农历腊月初六结为伉俪。
说到成亲,两位六十年钻石金婚老人,心中仍有难以忘怀的遗憾:“那时候太穷了,当初结婚一共才花了8毛钱,就是到乡里开结婚证花两毛钱,买禹城到济南的两张火车票花六毛钱。到济南就住在双宁街的那间不足10平方的耳房里,只有一张单人床,床上铺着秫秸,一床旧被加上妻子从娘家带来的一床新被,连个小饭桌都没有,就这样寒酸的住了三天,丈夫有工作,善良的新婚妻子便匆匆赶回禹城老家,照顾己经奄奄一息的爷爷。
因为1958年全国大跃进,厂里春节加班,直到过了正月初五杨奎元才急急忙忙赶回老家,因为老家来信爷爷病危。他从西市场花三块钱给新婚妻子买了一条灯蕊绒裤,正月初六赶回老家,就这样度过了自已的“新婚蜜月。”现在讲给年青人听,他们的感觉或许是,“是吗?简直不可思议。”几天后相依为命的爷爷去世,料理完丧事,老人再一次告别新婚妻子回到济南,全身心的投入到熔炼社的集体工作中。因为从日伪时期、国民党时期走过来的人们,深知旧社会的黑暗和残暴,知道新中国劳动人民国家主人地位来之不易,杨奎元把熔炼社当成了自己的家。
1958年建新熔炼社更名济南压铸厂,搬到了段店镇津浦铁路旁边,新厂占地36亩,陆续建起了厂房车间和办公室,小小熔炼社变成了一家象模象样的大工厂。同年杨奎元又搬回到群贤里22号院,1960年,妻子也来到了济南,并在压铸厂干起了家属工。1968年杨奎元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评为厂劳摸、局劳模,又当上了车间主任、厂工会主席。
杨奎元在厂里负责有色金属冶炼,那时冶炼没有实验仪器,全凭经验判断,他是同行中是颇有名气的土专家。1968年夏天,在厂领导支持下,他同模具工匠李树征等人,满怀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心,在济南压铸厂共同浇铸了一座2.28米高的毛泽东立体铜像,去省委报喜,受到省委领导的接见和表彰,据说这是当时山东省铸造的第一座毛泽东铜像。浇铸老人家铜像,在当年那种政治敏感期,没有高超冶炼技术是不敢制作的。当时是用6座猪嘴炉同时化铜取液,在厂院里扎起遮风挡雨脚手架,火候正好时从上往下浇铸,一气呵成。掌控化铜是浇铸成功与否的关键,不能出现接茬坑窝,是一种很考验有色冶炼技术的制做。
当年,山东省博物馆看到毛主席铜像后,郑重的请杨奎元和李树征等人又同样铸造了一座毛主席铜像,由省博物馆收藏。
1990年以后,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济南压铸厂在企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营的转变过程中,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企业效益每况愈下,在企业实在资不抵债的状况下,有人提议把树立在厂门口广场上的毛主席铜像转给“济南小鸭集团”抵账,结果小鸭集团婉拒。后来以20万元价格抵账给了浙江余姚一家个体小电器加工厂。2022年,这尊毛主席全身铜像现身上海市某博览会,第一口报价就是1·2亿元人民币。后因国家有规定:不允许伟人铜像参加拍卖会!这次拍卖流产。据说后来被大连一位客商投资1·5亿圆人民币,才把老人家的铜像敬香接走。
1970年代初,济南压铸厂开始研制保险丝,他同其它几位同事去天津参观,回来后研制,分化澄锡砸铝,漂起的是锡,沉底的是铅,他们研制成功全市独一份保险丝,成为山东省电力系统推广产品。1987年,杨奎元老人因职业病铅中毒而提前病退。当时正赶上改革开放东风劲吹的时刻,各级政府鼓励民营个体企业发展,老人在全家一片反对声中重操旧业,在群贤里街口干起了40年前的老本行,修壶补锅外带修理自行车。街上的老人们都愿意围在他的摊子前玩,补锅之余,他经常劝胸中不满、牢骚满腹的老哥们:“不怕挣的少,就怕没的早,”“酸酸的、辣辣的、麻汁大大的,”“吃好喝好,走了拉倒,”目的是逗大伙开心。临了还说一句,“今天社会还不好吗?社会安定,想吃啥有啥。旧社会那多乱呀,过年也不一定能吃上顿饺子。”他是群贤里的名人,谁家有喜事保准能听到他的笑声,冬天谁家老人安烟筒保准是他的事,雪后笫一个出门扫雪保准能看到他的身影,春园里小区是全市有名的社区安全先进单位,第一个报名义务巡逻的老人保准是他,他是春元里小区公认最有名的热心人。
春园里小区,没有不认识补锅匠杨大爷的,“每天乐呵呵,从来没见人家愁过。”这是街邻的评价,老人自己说,“旧社会,没爹没妈的穷孩子。新中国,共产党救了我,给了我工作,我现在四世同堂,有了一大家人。退休啥也不干,每月还给4000多块钱,要不说毛主席好,不听共产党的话,咱亏心不亏心。”记得我有一次采访杨奎元老人,他突然笑眯眯问我,“如果当年我跟萧司令员去当兵,我现在也是老革命了吧?”我也笑着回答他,“你是1968年入党的老党员,你又是济南市劳动模范,你每天为他人修车补锅为人民服务,你已经是老革命了。”
老人80岁那年,在儿女的劝说下,恋恋不舍收起了修壶补锅底的家伙,同干了一辈子的手艺告别。同时也无声宣布了“生铁汁补”补锅这门古老技术在济南失传了。
农历2018年腊月初六,风风雨雨60年的一对伴侣老人,在刚刚乔迁的新居“宏润新城”三室两厅新房内, 四世同堂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品尝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和美酒,为两位幸福的老人举办“六十年钻石婚”庆大典。全家人在微笑中,再一次倾听老人讲那“咋天的故事,”让亲情爱情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
2019年1月16日夜
2025年6月18日修改
新闻链接:
“今朝杯”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暨庆祝商河解放80周年主题征文启事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商河县解放80周年和济南今朝酒业创办80周年。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讴歌新时代,特举办“今朝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庆祝商河解放8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庆祝商河解放80周年
二、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济南市文联
济南市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商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商河县作家协会
商河县教育体育局
商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协办单位:山东麦德森传媒集团
济南飞鹤玻璃制品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山东新合成包装有限公司
独家冠名:济南今朝酒业有限公司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诗歌、散文两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诗歌要求50行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
四、稿件要求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参赛资格;
来稿须注明“今朝杯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散文限每人1篇,诗歌限2首。
五、征稿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4年10月3日起至2025年8月31日
散文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
王连勇13210500123(微信同手机号) shwynj431@163.com
诗歌投稿联系人、电话、微信:
廉德忠 15553168276(微信同手机号)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本次征文将为应征作品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设立专栏刊发推介,择优在其他报刊媒体推荐发表,获奖作品将有机会入选《商河文艺年鉴(2024)》。
七、奖项设置
分设成人组和学生组,其中,散文诗歌分别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5名,学生组另设优秀组织奖1名。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
八、颁奖
所有获奖者将在泉城济南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2024年10月3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