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的初心
——罗怡文诗作选读
听琴
伴着浓郁的荷香
透过静谧的夏夜
远远地飘来一支二胡的曲子
似一群骏马奔驰在千里草原
悠扬激越狂欢喜悦
曾经的小巷深处
有个持琴的盲者
触动的却是天边映月的二泉
好似无泪的抽泣让人心颤
如泣如诉满怀凄凉悲愤
逝去的琴韵如绵绵的情感
给人永久的记忆和慨叹
盲者的泪是无法看见的语言
用琴声去诉说
一个艺人的漂泊人生
今夜的琴声是听者和情怀
像光线穿过暗道传递喜悦和光明
让所有失落者把耳朵伸出
感受生活美好的滋润
彻底放逐的灵魂
在很轻很轻的呼唤中沉醉
村 恋
大山的褶皱里
一座小村庄呆立着
村庄的尽头是山
路沿着山峦远伸
父辈的愿望在心头闪烁
祈盼着儿女们都走出大山
我在乡邻的注目下
远离大山温暖的怀抱
必须在年轻时抵达城市
带上父亲的期望
捎上母亲的嘱托
还有左邻右舍的几分妒意
甚至不敢再回头看一眼无奈的村庄
只是在父辈们仍显窘迫的生活里
负重前行
多想让自己也歇一歇
看看村人依然纯朴的眼神
让那些记忆的山山水水
和不变的时令季节
一起停下来
拥有片刻的停顿和安静
城市里半辈子的冷暖
使我对村庄的爱更加不动声色
客家米酒
酒在人的胸中热烈地澎湃
人沿着酒的流向走进田野
肩上的锄和手中的镰
借着古老的犁耙
蜿蜒成庄户人诗一样的情怀
真正的好酒是客家米酒
酿进了客家女激越的豪情
浸染着客家汉坚韧的灵魂
抿一口这香浓的米酒
心中闪动着一种不朽的亲情
喝过酒的乡亲
额头滚烫着太阳
拎一壶酒贴耳细听
蕴藏其中的是故乡亲切的叮咛
朴素的真情深入骨髓
脐橙熟了
岁月就那么眨了一眼
你便羞得沉甸甸的了
收获季节
放眼望去 尽是熟透的橙
多风多雨的吹打
厚实饱满了你浓郁的香
橙叶的颤栗是哀婉的语言
这是一种最母性的吻别
你久久凝望这飘香的果园
微笑着含情脉脉
许多往事日渐模糊
唯有那园里开满野花的小路
铺展在你记忆的深处
这芬芳的野花是为谁而开
常常想起那片温馨的热土
对于世界这只是片贫瘠的红壤
对于你们这却是个丰富的世界
郁郁的相思是一首祝福的歌
甜甜的萦绕在品者的心间
脐橙真的熟透了
古樟树
坚韧地屹立在村口
躯干上刻满了故事的叠痕
枝叶间闪烁着预言的光晕
多少回我梦中仰望这颗古樟
就象读一段深邃久远的岁月
时空早把您雕成了一句刚劲的格言
一片片新绿
是一缕缕献给蓝天的恋情
一片片黄叶
是一颗颗反哺大地的音符
撒落金色的憧憬
让古朴的村庄撞醒绿色的回响
舒展葱茏的风韵
让疲惫的农人丰满飞翔的梦幻
世间冷暖刻在您的心中
天地风云圈进您的年轮
无数的惊叹自你脚下滚落红尘
几百年激越的诗情
终于积淀成凝重的青翠
为我们人类竖起了一座不倒的丰碑
别让诗心老去
握着约会诗词的邀请
我们鼓涨着风的激情
仰望便成为不变的定式
绵延的山,挡不住时间
遥远的路,隔不短空间
时空在仰望中不断延伸
拨开云朵背后的晴朗
让燃烧的灵感染亮不眠的诗心
仰望的目光在凝聚的瞬间
辉煌成一轮艺术的朝阳
我们紧紧握住红尘
使诗艺术升华到艺术高地
永不老去……
【选自作者的诗集《怡情记忆》】
家有廉妻
作者:郭斌
常言道:家有廉妻,幸福安宁。我很庆幸自己有个贤廉的妻子,才有了我们今天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从政生涯的安全着陆。
妻子和我,是从政三四十年的科级干部。我们来自农村,出身草根,没有背景,没有歪念,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打拼、一步步闯过来的。我妻子主政过县里好几个部门,工作上勤勤恳恳,出类拔萃;为人上诚恳老实,恪守本分;官场上坚持底线,忠于职守;事业上风生水起,群众公认。
她在外当领导,不摆官架子,不搞无原则的阿谀奉承,堂堂正正;在家当主妇,相夫教子,慈爱有加,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这个小地方,我夫妇俩是出了名的毫无非议的恩爱夫妻。彼此有相同的文学爱好,时常夫唱妇随,出双入对地参加文化活动,有人戏称我俩是一对“神仙眷侣”。
妻子生性豁达豪爽,正直刚毅。为人处世不崇拜金钱,不羡慕名利,讲究精神品位,看重道德情怀。在她的从政生涯中,始终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正廉洁,干净无瑕。
记得她主持县文联工作时,工作清苦,经费奇缺,经常殚精竭虑,求爹爹告奶奶般地争取外援,以确保工作正常运转。当时,县文联只有三人,除人均极少办公经费外,一年仅有一千八百元的拨款,还要编印出版一本文学刊物。办公场所是租用之房。房租水电、旅差费、报刊征订费及上级来人接待等,统统要她“无中生有”去解决。
有一次,省文联主席来检查指导工作,由于单位实在穷,便安排在小餐馆吃便餐。而主席对我们当地文联和文友一直都关爱有加,也难得来一次,妻子二话不说从家里带了一个土鸡去。那时没有“八项规定”,但主席知道县文联的囧况,坚持不让上土鸡,一时间场面有点尴尬。我爱人只好幽默地解释说:这土鸡是我自家喂养的,是听着我老公的二胡声长大的“音乐鸡”,您一定要尝一尝,他这才高兴地动了筷子。
其实像这样因单位经费少,招待客人时由我家贴酒贴菜等,早已是家常便饭的事。
她任县妇联主席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办公电话因欠费停机,党报党刊征订费用是干部个人垫钱解决,还欠下县宾馆好几千元的招待费。单位一年三万元的拨款上半年就用完了,面临着无法运转的境地,前任主席是主动辞职的。妻子到任后,硬是通过争取政府拨款、想尽各种办法给解决了。后来,工作中的其他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三个女人一台戏”。在女人堆里当头或者女同志当领导,是要竭力化解猜忌和流言蜚语的。虽说“身正不怕影子歪”,但女人堆里是非多,有时难免真假难辨。当然“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关键看你有没有敢于说“不”的勇气。
那时,工作以外时兴舞会,有个别部门领导来电话,要妻子带单位的几个年轻女干部去参加舞会,妻子总是当婉言回绝。她诙谐地说:“我倒是想跳舞减肥,但我是这五大三粗样,显然不合适。即便来了,我不会跳,万一踩痛了领导的脚,岂不替你得罪了他?至于我的部下,八小时工作时间,她们离岗都得告知我。八小时外则回归家庭,归她们老公管着。要不,我给您提供她们老公的电话,你领导叫不就好么!”
婉拒了一两次后,大家知道我妻子的态度,再也没有领导打电话为难她了。妻子在女干部家属中的信任度自然高了起来。有一次,她带了两个干部去别单位办事,到了饭点,这个单位领导留她们吃工作餐。听说这位领导的家属对他要求严,果不其然饭还没吃就来电话查岗了。他实话实说是跟县妇联的干部在吃饭,还特别补充说到我妻子也在,他家属马上就说:只要主席在场,我一万个放心。
主政县委编委办后,单位的工作经费倒不再是问题了。问题就是编制工作利剑高悬,政策性强,不敢越雷池半步。她上任伊始,中央就明确规定“严控机构编制,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作为“约法三章”的首条问责之规,说明中央下决心用刚性治理编制机构中的乱象。
如何既严挌执行这一刚性政策,又实事求是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她头疼脑大的事情。用她的话来说,在编委办工作的那几年,消耗了她十倍于过去的脑细胞。一边是利剑高悬,一边是工作急需。很多政策已踩刹车,但有些单位因工作量倍增是得急需用编招人,否则工作就要停摆。怎么办?为此,她眼睛向内挖潜力,认真做好机构编制存量盘活工作。工作中,只要能够找到政策依据的事,即使再难、再复杂,她都会想尽办法、不厌其烦去积极争取。
妻子刚上任时,有几个文化教育单位因工作需要,都是先行开办了,县里硬是要她去上级部门补办好审批手续。这样“先斩后奏”增设机构,本来是非常难办的。但考虑到文化教育是百年大计,耽误不得,她多次去找上级编办领导说明情况,还当面跟设区市分管副市长汇报,最后终于得到应允,让她采取“撤一设一”的办法,一次性审批解决了六个机构。
该做得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这是妻子一贯的工作态度。面对涉及违法乱纪用编用人的事,哪怕是刀挂在脖子上,妻子都会坚决说“不”。她因此曾遭到个别强势部门的打击迫害。现在看来,好在她当时顶住压力没有违规办理,否则,不仅我妻子要被追责,恐怕个别领导也得丢乌纱帽。
对于符合政策而又有利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妻子不踢皮球,不推诿扯皮,而是满腔热情,尽力为之。据她说,十年前,我县公安局有一位余干籍的已婚男干警,老婆在他老家工作,恰巧余干县公安局有一位我们所在县籍贯的已婚女干警,老公是我们所在县本地人,且在本地工作,由于分居两地,两个家庭奔波得疲惫不堪,强烈要求对调回原籍工作。双方的单位早已签字同意,但县里有关部门对政策理解不清,含糊不决地拖了人家两年。
偶然的机会,这个男干警到县编委办办事,忍不住向我妻子吐了一番苦水。工作调动本不是编委办的事,她只是听听而已。但她听后感到很是奇怪:这个没突破原有编制数,是属于政策允许的干部对调,为什么不给办?于是,我妻子就对他说:你把请调报告及有关材料留给我一份,我帮你试试。
接下来,她四处奔波,想尽办法找相关领导和部门协调,终于同意立即办理。事成后,男女干警非常感激,特意专程前来说要请客答谢,我妻子严肃地说:这可使不得,没这个必要!现在你们各自夫妻团聚了,好好工作就行!说完,强行推走了他们。临走时,两个年轻人感激涕零地说,万万没想到我们能遇到你这么好的领导,我们定当铭记在心。而在我妻子这里,却早已忘记他们姓什名谁了。
“其实,人生在世,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人要把它看淡一些。”妻子常常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她还经常提醒我,要坚持做人的本分,恪守从政的底线。应该说,我的从政生涯,做到了管住嘴——不馋,管住手——不贪,管住下身——不色,洁身自好,廉洁自律。
漫漫人生路,知己莫如妻。一路走来,我们相互警醒,相互勉励,相向而行,携手共进。现在我俩都已退休,但廉洁自律的要求不能松。所幸的是,如今我们家男女老少都养成了粗茶淡饭、衣着朴素、生活从简、从不攀比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