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与字典
(自序)
王夫成
莫言说过他还是放牛娃的时候,凭一本宝书《新华字典》认识了很多字,为后来写小说打下了基础。其实,在那个书荒年代,有类似经历的应大有人在,正所谓“渴者易为饮,饥者易为食”吧。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上小学。读四年级时,同座位的一位家庭状况较好的女生,买了一本《新华字典》。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第一次看到一个汉字竟有那么多写法,觉得太奇妙了,于是每天放学时都把这本《新华字典》借过来带回家抄写。当时全然没有什么“六书”的概念,但在抄写过程中渐渐领悟到汉字造字的一些方法和规律。那时课外作业不多,记忆力又好,抄写全凭兴趣,所以一个多星期下来,写作文已经做到有繁体的字全用繁体了。教我们语文的张延惠老师看到我写的“奇文”不仅不怪反而大加赞赏,把我叫到办公室将我的作文向其他老师展示后夸我“才高八斗,必成大器”。于是,我抄写字典更来劲了。大概两个月不到的时间,用掉几十本田字格写字簿,我成了班里同学吹嘘的“无字不会读,无字不会写,无字不会解”的“活字典”。
1975年,全国掀起“评水浒,批宋江”的热潮,当时每个生产队发一套《水浒全传》供批判之用。这套书由村村里小学教师夫迎哥保管。那年冬天,他就把书带到场屋(生产队储粮草、养牲口的地方)来读给前来烤火聊天的乡人听,后来临近年关大家事情多了就不读了,我就求他借给我看。那时,根本没想到自己于不经意间已然闯进一座恢弘堂皇的文学殿堂。先着迷而急读,后舍不得而慢读,最后读到一百零八将萎落不堪时竟伤感落泪。三十六座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的星座、姓名、绰号、排名、事迹滚瓜烂熟后,开始记书中的“有诗为证”“但见”“正是”,仍无功利目的,只是觉得好玩。读大学中文系时读到金圣叹自述“无晨无夜不在怀抱者,吾于《水浒传》可谓无间然矣”,怦然心动引以为同道。带着这种好感读金批水浒,对这部自认读得烂熟的名著的字法、句法、章法、部法才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对自己幼年便能读到这部被金氏封为“第五才子书”的经典额手称庆。
我常说起对我进行文字启蒙的有两位特殊的“老师”,《新华字典》是其一,另一位是我的父亲。父亲并不识字,却有满肚子的文词儿和故事。父亲从小痴迷听书,在街市说书场一坐一整天,遇到走街串巷唱书行乞的艺人他能跟着满庄跑。父亲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强,听一遍往往就能说会唱。故事不仅有现在所谓的文学名著,还有雅俗共赏的地方谣曲。我在小诗《在故事里,看到父亲》写道:
父亲不识字,却记了不少大鼓书琴书
大八义小八义,马前泼水刘墉私访
一人多角,一口多腔
添枝加叶,有滋有味
这些故事给乡亲解了多少愁闷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顶盔贯甲,罩袍束带……
父亲口若悬河,一个个成语鱼贯而出
我读中学时,在课文里
亲人般一一相认
父亲说唱给乡亲们听,给家人听,给为病痛折磨整宿整宿睡不着觉的自己听。在那些数米计薪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这些故事给他人给自己带来多少慰藉。对我而言,却是极好的文学启蒙。“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降,只显青松不显它。”讲故事前总先来一首“过门诗”。“月姥娘,白花花,照到北京万岁家。正宫娘娘生太子,文武百官来贺喜。就数包黑来得晚,撅根桑枝鬓边插。文武百官且莫笑,俺把桑树夸一夸。桑皮做纸文管用,桑枝做弓武将拉。人吃桑葚甜如蜜,蚕吃桑叶吐黄纱。随说不是值钱宝,万岁龙袍也得它。”这是言归正传前暖场的“小开幕”。柳琴戏《喝面叶》《郭丁香》、大鼓书《打蛮船》《罗成算卦》听的遍数多了,我也能说唱起来。《打蛮船》中武举刘凤仙腾跳上船一节画面感强动感十足,听来真个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一撩他的长布衫,嗖喽喽,一下子蹦到蛮子船。不是大船扎得稳,他一脚踩个底朝天。”有了这番积累,读中学读大学,对诗歌戏曲的音乐性以及一些表现手法便能心领神会。
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首电影插曲风靡一时,其中唱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听着这首歌,我想:没有这本《新华字典》无声中的文字启蒙,没有父亲无意中的文学熏陶,那么我的命会有怎样的走向?人生会如何?
读中文系的大都怀揣一个梦——当作家做诗人,大学毕业后这梦便被现实弄醒了。虽是醒了,仍舍不得抛开,时不时眯着眼做着白日梦。《诗纬 · 含神雾》云:“诗者持也。”持什么呢?“持人之行,使不失坠。”我们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但我想,至少可凭文字做几个俯卧撑,庶几不使自己完全跪倒在现实的权杖之下,积久便有了这本薄薄的诗集。世人常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这个人们一谈起读诗写诗就面露诡异神色的时代,我不奢望自己的诗歌会有什么回响,只想给那个从小痴迷汉字、后来在中文世界里遨游追梦的自己有一个交代,特别是在眼睛倦怠脚步懒移的地方、在平淡庸常心问口口问心的时候。如此而已。
是为序。
2024年3月2日
1、白露信笔
白,露,一个字,两个字
每个字,都是美的
挽起手,也是美的
但与白露关涉
无一不是美的
甚至,连白露日出行
也是美的
比如目下,走在这长长的山道
步子轻松,呼吸停匀
不叹昨今炎凉
不求空谷跫音
钟声杳杳而来
帆影渐渐淡去
这林木,枝枝凝露,叶叶缀珠,便想———
无物能妨你澄明
何处不可以立命
于是,便觉
一切都是美的
2、小雪数行
霜降,未履霜
看来,小雪又要爽约
人们习惯了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也得允许节气
偶尔耍一耍它的小脾气
忽然,想起一位几十年未见的老友
也应像我这样
霜满鬓雪满头了吧
期约大雪
能看到碎琼乱玉飞扬如落梅
最好来那么一场大雪
挦绵扯絮那种呵
3、春阴,想念……
一盘咸菜丝。洵美且异
何等尤物正堪与你匹配
想来,惟那云卷云舒的———煎饼
才是君子好逑
母亲轻舞竹板,像一个指挥家
又像舞者,牵着她灵巧翻转
回旋舞。香气,梦幻一样氤氲
泉水汩汩,流淌于齿颊
设若一根白长于青的———春葱
加入,索性再奢侈些,浇几滴麻油
再设若,石崇炫富般
来一碗细面菜叶豆钱粥
便足可坐拥为王
便听凭城头的风雨晴晦,及
岁月的残山剩水
这君臣佐使俱全的方药宛若天成
正好疗疾
我这春秋易发的乡思之疾
4、杂粮煎饼之歌
黄种,白种,褐色……
真真实现了
族类大融合
黑暗中忍过
日光下晒过
风吹雨打过
碾压过
水泡过
火海里滚过
闹市里一爿小店
竹板宛如金梭
演绎着热气腾腾
香气扑鼻的生活
云卷云舒
先是,天圆
而后,地方
折折叠叠
经历苦难与熬煎
通体奇香
也改变了面团性格
从此坚韧
不再任人揉捏
5、大蒜颂
无辜,无瑕。却不容分说
硬生生,被按入湿冷的地下
怀璧其罪?
黑暗中抽出柔弱的矢
旅即被粗暴褫夺
带着伤与泪,静心修为
涅而不淄,一座白莲具足而成
重见天日,你和你的兄弟们
居于光明显耀的竹箥之上
远远望去
像云。一朵朵
安静的无心的云
6、不安之诗
早晨,带外孙放风筝
小家伙玩累了
我就牵着他的手
背着这只斑斓的大蝴蝶
回家。不料
看见的人皆诡谲异常
瞠目而视,并在我身后
指指点点
唉,泥里打滚是常态
土里刨食为正理
背有靠山能气壮
趴在地上才踏实
还没飞呢,甚至连
飞的意念也没动
只是一个飞的嫌疑
世人竟如此
惶遽不安
7、偏执
与母亲聊天,说起我小时候吃过的零食
那时,母亲织髻网,父亲编荆筐
贴补家用
每次赶集,父母总不忘花几分钱给我们买来
一块黑的花生麸或黄的大豆粕
那是压榨去油后的副产物
锤敲,刀剁,斧劈,每人一小块
像啃石头,可也真香呀
可是呵,母亲,您不知道
现在,每当我
对着高曲奇或巧克力
这类缺少咬劲的东西
都甚觉寡味
8、观梅记
四九的首日
梅开了,在江之隈
但,没有雪
其实,不必雪
梅是梅
雪是雪
多事的只是
卢梅坡们
也不必梅
孤峭,香冷
聪明而无染
站在这冬日的旷野
你就是一株梅
身后这苍茫
就是连天飞雪
9、玉兰观赏指南
含苞时,宜近
看它们兜鍪中露出英俊的面
带着古铜的箭杆
弯弓盘马,射向料峭的寒
怒放时,宜远
看这群严冬里蛰伏的鸟
枝头商略
取道何处,出发何时
抵达梦中的山高水远
凋谢时,宜有月
不为凭吊,只为谛听
听仙子说下一个春天
如何从泥土中苏醒
藉由根,再次飞上枝头
霓裳翩翩,冰雪凛然
10、母亲们的颁奖词
最有梦想的母亲
当属玉米
宝贝尚在襁褓中
冠以簪缨
一日嫩青,二日浅红,三日金紫
花生,最贵族的母亲
小小羽叶,贞淑,娴静
林下风致,迎风
也不招展
谁知,她是多国的母
生养众多,不矜不伐
西红柿这位母亲
最具文艺和美学范儿
青的果,碧玉圆润,不盈一握
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
红的果,冉冉挂在枝头
诠释长河落日圆的名句
最平静的,是我的母亲
一生,一部传奇
提及饥荒之年,目不识丁的她
如何带着一支娘子军
过天津卫,闯山海关……
她连根拔去脚边的一棵稗草,扔出篱外:
“没别的路了。庄里每天都死人。”
11、树与鸟
请授计于我
如何像他
自由无碍,天高海阔
或者,如何让他
收住心猿意马
成为并立的一棵
请授计于我
如何使信息隔绝
记忆清除
故事涂抹
当然,首选上策
删繁就简,轻盈,无累
随时可以起飞
装束齐整,矜持而郑重
静候他的栖落
12、你哪根葱啊
一盆墨兰被我养成了
一把干草,妻打趣说
只有她这棵懒汉花
才无须费心跟着过一辈子
花盆的边沿却鼓出一粒芽
成形了,可辨了,唉
———你哪根葱啊
羞羞怯怯,沉静无声
忽开枝散叶,绿管参差
一枝峭拔,毫端挺出锥颖
诧异间,团花簇锦
从没见过,一根蘸面酱卷煎饼的大葱
竟亭亭玉立
妙笔生花
13、从鸬鹚的眼中找到了自己
漓江阳朔段的黄布滩
又一个网红打卡处
据说是人民币20元背景的取景处
游人潮涌而至
一个老翁,自称景中渔人原型
表演鸬鹚如何抓鱼
一枚草环套在鸬鹚膆囊上端,于是
这小小的环便成了阻止劳者享用的一道关口,一条符咒
一种光天丽日之下巧取豪夺的把戏
但见那他举桨击浪
鸬鹚如得将令箭射入水
寻鱼,捕获,出水,只在眨眼之间
而后,便上演那口中夺粮的绝技
那一刻,我发现水和水中的鱼一阵觳觫
山和山上的云一阵战栗
那一刻,多少人从鸬鹚的眼中
找到了自己
14、伊宁喀赞其村印象记
说是村,其实是
一条街
是否觉得海太过遥远
于是,便自造一个小小的水蓝世界
街的两边
墙,柱,门,帘……
目之所及,皆是蓝,皆是海
则花草树木是藻在摇曳
则行人是鱼在游弋
如此,街道则是摩西过红海时挥杖
分出的干地
只是,很快就到了尽头
也许,美的大都短暂
像一幅山水小品
一支抒情小曲
一片梦,一片浅睡的梦,一个幻想
或来不及记录的一段相遇
15、赛里木湖里的鱼
导游说,赛里木湖水温太低
原本无鱼。本世纪从西伯利亚引进
高白鲑,于是成为这里
唯一鱼类
我对西伯利亚的最初认知
源于一部苏联老电影,自此
总把它跟流放扯在一起
但,那是如何荒寒严酷
高白鲑又历经多少苦难的历程
才造就这一颗冷硬的心
从故土到异乡,不意的迁徙
想必,又平添一段
恒久的思念与悲伤
16、告别辞
告别哈密瓜,告别葡萄家族的
玻璃脆,无核白
告别伊犁蓝,喀赞其的浅蓝
赛里木湖的湛蓝
告别霍尔德宁贞静的云杉,沉思的石头及顽皮的小牛
告别巩留万亩平畴的青贮玉米
踏着这延展天际的魔毯,驰往彩云间
或如牛马大嚼眼前这整块的清凉
濯去心头重重锈斑
告别河谷落花的薰衣草,以及
毡房外的野杏,已在想象的坡地
绚烂芬芳,蜂绕蝶飞
告别友人。亲,万人丛中一握手
使我衣袖三年香
告别一个梦,就此分袂
去意徊徨,心里有略轻于
一小罐卡瓦斯的惆怅
16、栖霞山枫叶写意
似乎一夜之间
就火遍了整个山峦
不借哪位大仙的点化
也没跟什么风
冬忍,春生,夏长
再经由一场霜的发酵,引燃
满山满谷便堆叠起
这红于二月花的绚烂诗句
涌向天边的绮霞
于是,天地一色
暖了这晚秋和苍茫的世间
17、父亲与神话
父亲自有一套理论
比如,天旱瓜才甜
他在自留地头的水沟边
挖了三眼土井
地里干得冒了烟
父亲的脊背却雨水成河
一条桑木扁担唱着歌
父亲成了他故事中担山撵太阳的二郎神
一棵苗,一桶水
喝足了的瓜秧昂扬如奔马,一跃数尺
父亲说,天热卖好价
天上云彩丝儿也没有
父亲的心头开满了花
捧捧那个,拍拍这个
他把这些光溜溜的娃娃
一个个举过了头顶
车轱辘滚滚向前
父亲要与太阳赛跑
他的理论又来了:西瓜不解渴
于是,他遇井喝井水,遇河喝河水
此时,他反成了一块干渴的土地
我大学语文第一课
读到饮于河渭复饮于大泽的夸父
觉得父亲比那个逐日英雄
更加鲜明而有力
18、摆月亮
月光清明。父亲和母亲各据一把刨刀
我们几个就在刚翻过的土块上摆薯片
晒干了好收藏,这是一冬的主食
原野一片静谧,只有秋虫唧唧
红薯堆叠如小山,渐小。我们的哈欠声渐稠
母亲说起彼得在鸡叫两遍以先三次不认主
我们又打起了精神
等到远处庄子里鸡叫两遍的时候
红薯刨完了。父亲抬头看看月亮
说有三四个这样的天,就好了
我们收拾东西,准备回家睡觉
月光下,我们摆出的薯片
好像千万个小月亮
19、写字记
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一个终身跟文字打交道的人
一辈子要写多少个字
却顾所来径,苍苍
踊跃的是这些激动的精灵
这一篇雄文万言
笔笔书写光荣与梦想
字字珠玑
工资迟发扣发
打甚么鸟紧
这薄薄一张纸
寥寥几行书
却是万山丛
怎么也逃不出
从前多行草
而今多正楷,笔渐老
随心所欲不逾矩
砚墨亦无多,须
数米计薪
认认真真
20、惜灰记
被趁夜载入了城
东张西望,局促不安
辣椒有害羞颜色
白菜有防人之心
---多像我的乡邻
顶戴的露,身披的灰
恰好合成一味霜剂
煎服可疗心疾
亦不忍濯去---
这青衿和罗袜上的滓
时光已分不出
山径与紫陌
花朝与雨季
晨昏与休戚
唯识相亲,须臾未离
日记一册,束之久矣
拂去冷落的埃
心跳噗噗,炙手可热
又有这一页,先一句歌词
前尘往事成云烟
后一道偈语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当时意懒神疲如是
惜之,惜之。须知
缺失了这黯然一色
无法具足那斑斓之美丽
(选自王夫成诗集《父亲与神话》,长江文艺出版社2025年1月第1版)
作者简介:王夫成,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师、教研组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三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探索诗歌教育和戏剧教育的实践策略实施路径,重视中华文学文化经典的整本书阅读。持续组织开展三项实践活动课程:“石榴花红——十三中戏剧节”已举办19届;“明月·青春·梦想——十三中玄武湖新诗诗会”“梧桐荫浓——十三中古诗词吟诵节”各举办了14届。带领团队积极建设校本课程,个人开发并执教的校本课程“楹联的欣赏与创作”“可爱的陶渊明”“新诗的欣赏与创作”“《红楼梦》研读”“《世说新语》精读”“《庄子》选读”等皆深为学生所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