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開甯.宁夏银川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云,"蝉蜕于浊秽"比喻超脱世俗的高尚情操。唐.虞世南《蝉》中,"垂缨饮清露,流响入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同样成为士大夫自喻清高的经典表达。
宋代于石的《蝉》中,也赞赏了蝉蜕后的纯净、清洁,"斜阳挂庭树,有蝉鸣树颠。无端聒人耳,惊我闲窗眠。吾观动物中,至清莫如蝉。翩然蜕污浊,饱餐风露寒。此外一无求,何苦浪喧喧。口给只屡憎,不如且忘言"。
"只是声音太吵了",诗人曰。
其实,关于蝉的声音,褒贬不一。
《易经》有云:"鸣蝉在树,声震四方。"此语不仅描绘了蝉声之响亮,还象征着名声远扬,才学得以彰显。
然而也有人认为蝉叫声凄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诗人借其表现凄楚哀婉之情。
如:唐.雍陶《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唐.来鹄《闻蝉》,"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蝉是一个特殊的物种,据闻其在地下蛰伏期数年或最长17年。成虫期地上生命大约只有7天。
这种蛰伏多年,然后爬上高树放歌,束缚到自由,常常寓意着可以一鸣惊人,平步青云、一飞冲天、一夜成名、事业红火……
蝉的蜕变过程也被视为人生修行与境界提升的隐喻,寓意着经过艰苦的磨砺与等待,终能迎来生命的辉煌时刻。
"怨之太费声"。原本也觉得蝉的声音太吵人。看到蝉在人间的生命如此短暂,突然就可怜起蝉儿了。再次听到蝉的声音,竟感觉到如此的悦耳美妙动听。
刘开宁写于2025年6月18日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