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计生时代:历史遗产与现实展望
编者按:
人口问题,国之基石。回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于时代十字路口应运而生。彼时人口激增,资源环境承压、经济社会发展受阻,传统 “多子多福” 观念与现代国家治理需求激烈碰撞。周庆利先生以亲身经历,为我们翻开那一页波澜壮阔的计生篇章。他在观念交锋中坚守、在执行困境里突围,其故事既映射出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也折射出当时治理手段的局限与无奈。
当下,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来袭,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体系亟待完善。回看计生岁月,非为追究过往,而是从中汲取经验镜鉴。我们当铭记基层工作者为国家发展所作贡献,更应理性反思历史得失,在新的人口考题前,以人文关怀为笔、科学规划为墨,勾勒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未来图景。本文以此为鉴,期冀为当下及未来的人口政策探索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与实践启迪。
回溯计生时代:历史遗产与现实展望
张庆明
一、历史价值:特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与时代阵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口问题日益严峻,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资源短缺、就业困难、教育医疗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计划生育成为应对人口爆炸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关键抉择。当时 “传宗接代”“多子多福” 与 “少生优育” 观念激烈碰撞,折射出传统农耕思维向现代国家治理的艰难转变。周庆利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肩负起公社计划生育专职干部的重任,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的征程。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尽管伴随着阵痛,但有效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为国家积累了宝贵的人口红利,推动了经济的腾飞。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一政策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其历史贡献不容抹杀。
二、治理逻辑:基层执行的复杂性与时代局限
周庆利先生初任计划生育专职干部时,对工作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以为仅靠常规方式便可达成目标。现实很快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常规手段难以撼动其分毫,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抵触情绪浓厚。无奈之下,他只得重新审视工作思路,踏上自我提升之路。
为破解工作难题,周庆利先生深入学习研究党和国家关于计划生育的政策文件,从宏观层面深刻领悟其关键意义,肩上责任感愈发沉重。同时,他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学习实战技巧,拓宽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他深入基层大队,与工作人员促膝长谈,摸清生育状况,为后续工作铺垫基石。
在充分准备后,周庆利先生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计划生育工作方案。方案涵盖了组织准备、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和落实措施等多个环节。随着方案的实施,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在组织准备阶段,周庆利先生精心挑选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同志,组建了若干个工作小分队。这些小分队成员经过系统的培训,熟悉了计划生育政策和业务知识,掌握了工作方法和技巧,成为了推动计划生育工作落实的中坚力量。
在宣传发动方面,周庆利先生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等当时常见的宣传手段,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逐渐提高了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调查摸底阶段,周庆利先生带领团队深入到全公社的每一个角落,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了各生产队的生育情况,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档案。这些档案的建立,为后续的管理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也为制定针对性的计划生育措施奠定了基础。
在落实措施环节,周庆利先生和他的团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部分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存在严重的抵触情绪,甚至采取极端手段抗拒政策的落实。例如,在东桥大队有一个 “钉子户”,他坚信 “多子多福” 的传统观念,认为儿子多才能在家族中扬眉吐气,多次拒绝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每次工作人员上门做工作,他不是闭门不见,就是恶语相向。有一次,周庆利先生和同事们再次来到他家,他竟拿起一把菜刀,疯狂地挥舞着,大声吼道:“谁敢动我的家人,我就砍死谁!” 面对这样的危险局面,周庆利先生没有丝毫退缩,他沉着冷静地站在最前面,对那个农户说:“你不要冲动,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我们是在执行公务,你这样做是违法的,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你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我们可以帮你解决,但你必须配合我们的工作。” 经过周庆利先生的耐心劝说,那个农户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放下了菜刀,最终配合工作人员落实了计划生育措施。
三、时代演进:从 “管控” 到 “服务” 的政策迭代
计划生育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形势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从早期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到后来逐渐注重人口质量的提升,再到如今的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体系的实施,计划生育工作经历了从 “管控” 到 “服务” 的深刻转变。
在早期的计划生育工作中,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国家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因此政策的重点在于控制人口数量。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手段和政策措施,努力降低人口出生率,以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逐渐凸显。为了应对这些新的人口挑战,国家开始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从单纯的控制人口数量向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转变。同时,治理理念也从 “行政推动” 向 “服务引导” 进化,更加注重对个体生育意愿的尊重。例如,近年来出台的鼓励生育的补贴政策、延长生育假期、增加托育服务供给等措施,都是为了减轻家庭的生育负担,提高生育意愿。
周庆利先生的经历,恰是这一政策迭代的 “微观注脚”。在过去的计划生育工作中,由于政策配套的不足,如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部分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存在担忧和顾虑。而如今的政策调整,正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回应,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和服务支持,努力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四、人文反思: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基层工作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周庆利先生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亲身经历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史,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工作的初期,周庆利先生和其他基层干部一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需要在政策与民意的夹缝中寻找平衡,既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又要考虑到群众的实际困难和感受。在平原大队,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她已经生育了两个孩子,按照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需要采取结扎措施。然而,她却躲到亲戚家里,拒不露面。周庆利先生和同事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她的藏身之处后,立即前往她亲戚家。亲戚一开始非常抗拒,把工作人员拒之门外。周庆利先生和同事们并没有放弃,他们耐心地做亲戚的思想工作,反复讲解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和好处,强调这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也是为了家庭自身的幸福和社会责任。最终,亲戚被他们的诚意打动,同意让他们进门。周庆利先生和同事们又对那个妇女进行耐心的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她跟着工作人员到公社卫生院,顺利地做了结扎手术。这件事在平原大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许多原本对计划生育政策有抵触情绪的群众,开始转变了看法,积极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
在另一个大队,有一个独生子女家庭,夫妻俩都是残疾人,生活非常困难。他们一直希望能够再生一个孩子,以便将来有个依靠。周庆利先生得知这一情况后,没有简单地按照政策生硬地执行,而是深入到这个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这个家庭申请了社会救助,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同时,他又耐心地向他们讲解计划生育政策的相关规定,说明再生一个孩子不仅会加重他们的生活负担,也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周庆利先生的真诚和关怀感动了这对夫妻,他们表示理解并支持计划生育政策,放弃了再生孩子的念头。后来,周庆利先生又帮助他们联系了社区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康复训练和就业支持,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如今,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夫妻俩也非常感激周庆利先生当初的帮助。
在那个时代,基层干部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他们只能徒步穿梭在各个村落之间,靠一双脚板走家串户,宣传政策、落实措施。他们放弃了许多个人的休息时间,日夜奔波在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线。尽管工作中遭遇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无奈之举,如采取强制措施等,但这些措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推动政策的落实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在当下的 “以人为本” 治理语境中,政策执行更加注重 “法治框架 + 民生服务” 的协同,强调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个体的权益和感受,以更加柔性、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来推动政策的实施。
五、现实展望:构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站在 2025 年的现实高度,我们既要铭记计划生育政策为国家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要理性反思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更加科学、包容的态度应对未来的人口挑战。当前,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1. 经济支持 :进一步加大生育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例如,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给予一次性生育补贴、育儿津贴、教育专项补贴等。
2. 休假制度 :严格落实产假、陪产假、育儿假等政策,探索弹性休假制度,保障父母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同时,对用人单位因员工休假造成的人力成本增加给予适当补贴或税收优惠。
3. 住房保障 :在住房分配、购房贷款、租赁住房等方面,对多孩家庭给予政策倾斜。例如,提供优先配租公租房、购房贷款贴息、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优惠措施。
(二)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1. 托育服务 :加大对托育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机构,增加托育服务供给,提高托育服务质量。推动托育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家庭的托育需求。
2. 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
3. 医疗服务 :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人口素质。
(三)营造生育友好社会环境
1. 文化宣传 :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先进的生育文化,摒弃传统生育观念的束缚,营造尊重生育、尊重家庭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家庭观、婚恋观,倡导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夫妻共担家庭责任。
2. 职场环境 :引导用人单位树立家庭友好理念,消除职场歧视,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工作方式,为员工平衡工作和家庭提供便利。对生育友好型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 社区支持 :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构建社区托育、养老、休闲等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鼓励社区组织开展各类亲子活动、家庭教育活动,促进邻里互助,增强社区凝聚力。
(四)强化人口监测与决策支撑
1. 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人口监测体系,加强人口动态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人口数量、结构、分布、流动等变化趋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人口监测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2. 决策支持研究 :加强对人口问题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制定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开展人口与发展领域的重大课题研究,探索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
3. 政策评估调整 :定期对生育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政策。建立健全政策调整的动态反馈机制,确保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周庆利先生的回忆录是计划生育工作历史变迁的生动见证。它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确是时代约束下的最优解。从 “管控” 到 “服务” 的治理进化,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完善。而在这一过程中,人文关怀始终是政策执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站在现实高度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我们既要铭记其为国家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要理性反思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更加科学、包容的态度应对未来的人口挑战,推动人口政策的持续优化和发展。通过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营造生育友好社会环境以及强化人口监测与决策支撑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口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