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谦坤 图/王新元 编辑/谦坤
一、军旅起点:在极寒中学会坚持
1999年,18岁的王新元主动申请前往新疆服役,成为一名侦察兵。凌晨四点紧急集合、负重行军、雪地匍匐,日复一日的极限训练,练就了他稳准耐的本能反应。一次训练,他在零下二十度雪地中匍匐四小时,手脚冻僵,被战友拖回营地。他后来常说:“那时候我明白了,真正的意志,是在没人看见的时候还坚持下去。”
服役期间,他获得“优秀士兵”称号、光荣入党。他说:“军旅教会我什么叫服从、专注和尊严。哪怕退役了,这些精神也永远不会褪色。”
二、重拾刺绣:一条不平凡的求学之路
退役后,他带着仅有的200元南下广州。做过保安、送过货,直到一次偶然,在陈家祠遇见了广绣名家吴玉珍的作品——《千里江山图》,那丝线交错的结构,极度精细,每一根都充满力量,让他怦然心动。于是,他辗转找到粤绣大师吴玉珍,并拜师成为吴玉珍的徒弟,成为50多位女绣娘中唯一的男学徒。
为了练稳针,他把矿泉水绑在手腕上坚持十几天不脱;为学绣色,他抄写2000多种丝线编号对照表;为了追光影细节,他尝试把0.1毫米的针距重复了上万次。为了能劈出更细的丝线,他留长指甲,还每月进行修甲维护,不再惧怕世俗的眼光。
三、技术创新:非遗的现代转译者
“我始终认为,非遗不能原地踏步。”王新元大胆打破传统刺绣题材的局限。他首创“圈圈针法”,尝试在广绣中表现光影、体积感,首次把题材——战机、航母绣入画中,用一丝一线,通过不断叠加、尝试,把金属感、力量感呈现得淋漓尽致。刺绣中,战机破空刹那的动感,也仿佛象征广绣因王新元的创新突破传统桎梏,飞向更广阔的时代语境。
在他的主导下,“广绣”从挂在墙上的艺术品,向文创实物转变。发光丝、迷彩绣、现代服装、时尚饰品、蓝牙音响……广绣第一次变得可以穿戴、收藏、使用。他说:“只有融入生活,文化才有生命。”
四、文化使命:广绣的传承,义不容辞
“我绣得再好没用,广绣要传承起来,要创造经济价值,才能有人接班。”这几年,他将重心放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助力上。他组建刺绣研究院,开设“非遗讲师班”“社区公益班”,已培养上百名专业学徒,打破了广绣“派系传承”的局限,让更多对广绣感兴趣的社会人士,能投身学习,成为广绣发展的一份子。
同时,王新元刺绣研究所,为退役军人、残障人士、农村妇女、全职妈妈提供就业培训,让他们在家也能创收,让广绣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转型。如今,已有400多人通过广绣学习获得更好的收入和尊严。
2024年,他与瑶族绣娘合作开设“广绣+瑶绣”实验班,指导40余名年轻人共同创作民族融合图样,更是成为非遗跨族融合的典范。
在教育上,他积极推进广绣进校园,设计系统的广绣课程;为了让学生对广绣产生兴趣,他设计多种样式的年轻人喜欢的图案,甚至把动漫、艾莎公主都变成广绣的题材,吸引了学生群体的目光:原来传统广绣如此有趣!
五、尾声:银针和钢枪,分量一样重
王新元的代表作《红棉飞鹊》,由他带领20余位资深绣娘,历时八个月、耗时逾132万针精心绣制而成。这幅2.4米的巨作现悬挂于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贵宾厅,作为接待中外政要的重要陈设,正是中华文化精工细作、以和为贵、兼容并蓄精神的鲜明体现。
有人问他:绣针那么轻,和你当年的钢枪比得了吗?他答:“钢枪守国土,绣针护文化。分量一样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