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棠木拐杖与拄杖
孙春亭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那还是广播倍受青睐、电视刚刚兴起的时候,我随省广电局技术处的领导探访泰山转播台,总结他们成功转播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节目、让全省城乡人民看好电视的先进事迹。回济时,转播台的一位年轻人送我一个拐杖作纪念。
这是一个取材于泰山玉皇顶泰山老奶奶身旁的海棠木拐杖。
海棠树抗寒耐旱,生命力极强。艰苦的生存条件铸就了海棠木品质,坚韧且有很强的韧性。
我珍爱这支拐杖,经细致打磨油漆,珍宝一般挂在集体宿舍自己的床头,使其成为我人生奋斗的伴侣。只可惜后来让同屋拿去孝敬老人了。我嘴上虽然没说不同意,但心里却挽昔了好一阵子。
当我再次应邀到转播台商量出版台志《岱岳传真情》时,时光己是走过近三十个年头了,席间我谈起了拐杖这事,时任台长石守军立即取来他亲身制作的海棠木拐杖相赠,同七十年代初他的同学送我的那支拐杖没有多大区别,同样是天然无雕饰。
我将这个故事以“拐杖”为题写了篇文字,收辑在2002年9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孙春亭散文集《岁月真情》中。当时,我只是将这个拐杖当作精神上的依托,尤其当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当我疲惫的心灵几乎崩溃需要支撑时,就通过这支海棠木拐杖,想一想生长在1540米高山之巅的海棠树。在《拐杖》一文中,我曾写下“是这支拐杖扶助我渡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帮助我在事业和人生的道路上一步步攀登。”
那时,或者说在五十年间,我只是将这支海棠木拐杖视作思想的支撑,自认为日常出行不需拄杖。直至步入耄耋之龄的今天,才使我感受到了食言的羞愧。

(刘玉华 摄)
我拄杖了!而且拄的是我那支一直作为思想之杖的海棠木!

(刘玉华 摄)
从幼时躬腰装咳嗽学老人行走,到今天已是头发花白、年逾八旬的柱杖老人,生命长河的两岸风景令我唏嘘不已,遂有散曲小令记咏——
[中吕.红绣鞋]耄耋之龄有怀(新韵二题)
忆幼时
秫杆半截作杖,谷须一缕当妆,躬腰移步姥爷腔。常常逐柳影,日日羡云翔。比着竹树长。
看今夕
过隙白驹转瞬,满头霜雪侵临,夕阳辉染秀枫林。儿时学拄杖,今日已躬身。出行竹杖稳。
(于2025年6月12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