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一直是毗邻相交的国家,因地理、文化、商务和宗教管理等诸多因素,双方承认并管辖而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又因帝国主义扩张干扰破坏等影响,使中印边界脱离了传统的管理范围,形成了十多块争议。中印西段边界的巴里加斯地区,地势较平坦,印度河流经全境,历来为中印通商大道,因典角之盟成为中印边界的敏感地段。
巴里加斯:印度人叫卓木绰克,我方习惯称为典角地区。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印控450平方公里),海拔4200米,人口有30余户80余人(含印控区5户),距阿里地区中心城市狮泉河镇仅约100公里。在中央建设现代化边境村政策的要求下,现典角村己是西藏西部发展较现代的边境小康村。
以狮泉河(印称印度河)和典角河(印称卓普河)为线界,面积的1900平方公里。其中印方控制狮泉河西,典角河北,面积的450平方公里,中方控制1450平方公里。印控区有卓普,卡尔果,内牙古米克列3个居民点,实为印科尤尔村民夏季生产耕种和放牧之地。我方侧有典角,昂藏,杜木契列等居民点,典角和杜木契列为常年固定村。两村与印控的卓普村等3村隔河相望。1962年反击战前,双方边民过境经商放牧习以为常,也常有印控东提村、甫克齐村牧民冬季偷越传统界线进入我境内放牧的事件。
《西藏史记》,《西藏大川考》,和《西藏图考》文献中载明:公元九世纪,十一世纪起,唐宋元时期,拉达克为中国附属地。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派甘丹策旺率蒙藏大军西进,在普兰多油,日土德汝,噶尔扎西岗三地大败森巴军(克什米尔拉达克王)攻占列城,收复克什米尔全境。拉达克王僧格南杰向达赖政权俯首称臣,每年向拉萨进贡(沙金,红花,麝香等)甘大将军念其拉达克为西藏辖地,有兄弟情谊,在典角河边之典角村签订了“双方永不侵犯”的模糊协议。协议中写到:“维持原有边界永不侵犯”!50年代,中印两国关于边界谈判中,印度人扯出这一糊涂协议使中方难以接受其无理要求。
我多年调查:民改前扎西岗大寺保留的五世达赖喇嘛,颁发给该寺的封地文书(已上交外交部)和英国人黎古生(地理学家)在1940年前后称:藏印边界是沿喜马拉雅山主轴从克什米尔到阿萨姆(东段)长达2000英里,中印之间有一条习惯的边境线。表明拉达克是中国的属地,印拉达克科尤尔村民夏季进入巴里加斯和恰尔丁牧场种地放牧,必须给寺庙上税,经检疫后批准方可进入。
典角地区,白色山包是印巴里加斯据点。
土黄色山包为我军拉多阵地,典角村位于河畔平地上。
1953年夏天,骑兵支队4连分兵进驻扎西岗村,配合新疆军区边境调查队,在巴里加斯卡日果北同印军相遇被我缴械,双方会谈后印军主动撤出。1954年夏天,印军50余人,侵入巴里加斯,修建营地,盘查过往商旅,骚扰我典角村民生产,被我军巡逻队警告后收敛。
1955年夏,骑兵支队在典角拉多,设立民政检查站,行使中国政府检查业务,与印军隔典角河相望,双方一度友好交往。
1957年冬,我民政检查站奉命撤至扎西岗俄洛村建站,行使边境安检。
2020年前,我军进驻典角地区,原典角村居民也搬回该村,军民控制了纳格栋通道,守住了狮泉河镇的大门。
拉达克:从历史和国际法理都证明是中国领土,巴里加斯因典角兰桥之盟造成了双方边民习惯上的不重视。巴里加斯地区是狮泉河(印人称印度河)流经之地,河谷平坦而寛,河水平缓,两岸水柴草较好,典角,卡尔果,内亚克米克列三地数块肥沃地可耕种,从狮泉河镇至列城有等级公路可通,中印双方都有重兵布防。上个世纪60年代,我多次抵杜木契列,昂藏,典角勘察过习惯而模糊的传统边界,和印度单方面提出的争议线的走向。
传统习惯线:从莫尔多通道大石处南行,沿岗底斯山脚杜木契列河至印度河交汇处,过科尤尔雪山和伊米斯山口至喜马拉雅山6795高地(印人称基阿峰)。
印方争议线:1954年,印度政府不頋中国政府抗议,将班公湖南岸秋迪拉峰,斯潘古尔湖,热琼山口,羌山口,约拉山口,隆巨山,热尔丁山口至基阿峰,把我杜木契列,昂藏古克川,典角拉多以西19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为己有,形成争议。
双方控制线:即1959年9月,中印双方军队脱离接触的巡逻线。我方控制到秋迪拉山莫尔多通道,杜木契列小河至狮泉河、典角河、恰尔丁山口、伊米斯山口、支普支至6795高地约1450平方公里,印方实控巴里加斯卓普河(典角河)以北450平方公里。
这是位于中国阿里扎西岗乡现代特色的典角村
上个世纪60年代,印度尼赫鲁政府狂妄自大,在美苏大国支持下,违犯双方达成和平友好解决边界问题的倡议,派兵蚕食中国领土,越过实际控制线,先后在我侧境内设立10个入侵据点,1962年10月捍然向我军发起进攻,挑起边境武装冲突。我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举拔除了羌山口、约拉山口和神炮山之敌,一枪未放收复了扎玛格惹,拉多,卓普河,卡尔果,拉干开尔之巴里加斯地区,缴获了大批物资和车辆,吓退了印军在科尤尔、东堤、甫克齐、楚舒勒一线的据点和机场。1963年秋,印度政府又以典角盟约再次派兵侵占了巴里加斯地区,恢复了巴里加斯,卓普河,拉干开尔3个据点,现在楚舒勒、东堤、科尤尔等地驻有重兵。
1965年9月,印巴两次大战期间,阿里骑兵支队侦察排,在杜木契列侦察巡逻,遭到印军甫克齐哨所5人越境挑衅,被我军指战员痛击,击毙印军3人,有力地支援了巴军反击。1971年11月阿里分区部队,冒着零下20的严寒,前抵到典角河畔,对巴里加斯据点实行三面合围,造成声势浩大的进攻态势,拑制了印军,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援巴战役佯动任务。80年代后,分区一线连队,定期不定期派分队,沿59年实控线横向巡逻。现今我军已在典角拉曰,昂藏,杜木契列三地驻军,严密控制了巴里加斯我方地段,密切注视着印军动向。
目前:典角村是西藏阿里对外开放的大门,巴里加斯纳格栋通道更是阿里通外的咽喉,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典角村的现代化建设变化惊人,昔日的泥巴小屋和刀耕火种的游牧生活,变成了砖混结构的别墅房,高压电网卫星通信,高技术种植农业,养殖业形成了特色,等级公路可直通拉达克首府列城,29户藏胞喜笑颜开,显示着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伟大成果。当年,西线部队首长(三位将军)站在收复的巴里加斯阵地上豪迈地说:我们一定会收复失去的国土,拉达克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摘自张念忠所著《守土》一书)
作者筒介
张念中:男,汉族,陕西三原人。生于1942年8月,1960年10月入党,1961年8月参加工作,1964年1月入伍,1998年10月退休。曾任西藏阿里骑兵支队二营文书,支队司令部保密员,军务参谋。西藏阿里军分区侦察参谋,革吉县军管组长,分区作战科付科长,侦察科科长。南疆军区司令部侦察处长,乌鲁木齐军区工作站站长,西藏阿里军分区司令员,国防大学基本系学员,南疆军区付参谋长,乌鲁木齐警备区司令员,陕西省军区付参谋长。在西藏、新疆戍边32年,5次参加追剿西藏叛匪战斗,3次指挥平息藏独、疆独战斗。荣立三等功2次,被兰州军区评为"老高原“和"廉政先進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