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吃饭的回忆和联想(散文)
文/毋东汉
听父兄们闲谝,刚解放时开会是不管饭的。相传一位农会主任到县上参加会议,不等天明从终南山北麓某村出发,撵天明到韦曲县政府大门囗,等到九点才开会。饿了,对襟衫左右衣袋各有一方锅盔,喝水问题咋解决,没听说,待考。这是1950年左右的事。
我1961年毕业学稼,在生产队和大队当各种干部,参加公社各种会议。去时揹个空兜,内装碗筷。中午饭通常是杠子馍一个,烩菜一大碗,菜浮上有大肉三五片。在会上发言的、领奖的、受表扬的、挨批评的、用心听讲甚至做记录的,自然有成就感。其余的人不确定是否有收获,个别人混饭逛会,自觉羞愧。这几种类型都有过我。
我在县上市上省上也开会,通常是文化馆、文教局、文化局、群众艺术馆开的文学创作业余作者会。午饭也是杠子馍一个,烩菜一碗。不过烩菜较公社更丰富。有肉,有油炸鸡蛋,有一拃长的鱼一条。
印象最深的是参加八届一次长安县政协会议。我任教的学校汤房庙小学是地下党活动重要据点,我以此资格被选为政协委员。会议在陸军学院进行,做饭的是四川兵,午饭时我几乎哭了。只见满桌的菜,鸡、虾、鱼等,琳琅异彩,好多菜我都没见过。我想:太丰盛了,这一席饭菜得花多少钱呀?买一个班的桌凳绰绰有余。我班最后一条板凳缺腿,学生把板凳面子缺腿的一头担在墙裙砖楞上,有时错位,把学生闪空坠地,头碰臀墩。买桌凳没钱,我经常和学生获得学木匠机会。此刻,我觉得太奢侈太破费太大手大脚了。一方面是心里难受,一方面是菜味太辣,我面前的餐纸没擦嘴,都擦眼睛了,眼睛流水。
奇怪的是,九届一次政协会时,也许提高了伙食标准,中午饭菜更加丰盛,陕菜更可口。我却心安理得,边吃边聊,还觉得灶没办好,饭菜还有再提高再改进的空间。人啊!咋惯咋来,我也如此。
人的思想感情变化,随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变化而变化。我尚如此,身居高位的人,饭如金玉,奢侈现象可以想见。批人家腐败,岂止五十步笑百步。我想,这就是人性。要改变这种人性,就要看书学习,联系群众,和群众同甘共苦,纯化无产阶级阶级性、共产党员党性。
话撵到这儿,不得不说,听说政府机关有大灶小灶之分,还有普供、特供之说。我想,吃饭不是小事。红军时期官兵同灶,是能打胜仗的因素之一。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缩小差别,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无疑是反修防修、倡廉防腐的重要举措,脱离群众犹如鱼之离水。
作为一个人,要防止病从口入。作为一个党,也要防止病从口入。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非单指在一起吃,住,劳作。同吃同住同劳动是互相平等、同级标准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腐反腐。
开会吃饭克服了肥吃海喝现象,这是好的开端。老百姓的餐桌,从简单到丰盛,这是社会进步。开会的午餐,比解放初翻了不知多少倍。减少农药残留,防止转基因食品,保证食品安全,尤为重要。和群众吃一样的饭,是保卫社稷的大事,是反腐的第一防线。
2025-6-18-于樵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