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里的戏剧文化传承
卫艾云
傍晚,在梁祝故里,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像是围着那屋檐打转转,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群众围过来。
“卫大姐,哪里唱戏?”路过的人总会这样和她打招呼。“过湾村有老人过生日,想听庐剧,待会儿我带大伙去凑个热闹!”
人群中,那张熟悉的笑脸再现。身形矫健,步履如风,梳着永远整齐的马尾,一身火红的演出服,显得头发更加乌亮。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阿姨是这支队伍的核心人物。卫大姐不是去送戏就是去排练,她对这支队伍的热爱,源自于她对地方文化的喜爱。十几年来,风雨无阻。方圆几十里,只要有活动,她是一场活动不落地跑着。今天,她又带着大伙儿去唱庐剧了。
街边那家姑娘失散多年,前不久被找回来了。这丫头起哄,让她妈妈陪着去看看家乡的戏庐剧。只见她欣喜若狂,屁颠屁颠地跟着大人后面就跑。
这附近家里有啥喜事的,能请到卫大姐的队伍,那主人脸上可算有光了。卫大姐很忙,要忙着教徒弟们打锣鼓、忙着教大家练身段、忙着写剧本……这主人家找她要提前,这提前还不一定能约上。一旦是约上了,这消息就像是长了腿,前后几个村的老人们都会知道,等演出那天,他们像是和主人家一起在迎接一个无比重要或盛大的日子。
这个队伍里的成员来自各村,更准确一点,他们更像一个凑班子。道具缺了,自己做。脸谱梳头之类,更是演员们亲力亲为。每次演出之前,锣鼓都要试试,一来找找节奏,二来也是释放演出要开始的信号。当然,这锣鼓一咚咚锵,附近的货郎挑准时会出现。那货郎挑的担子里玩意儿多,拨浪鼓、铁皮青蛙、泥塑娃娃、五颜六色的弹珠,还有各种造型的麦芽糖。货郎挑走南闯北,听得多、见得多,每次来都要和卫大姐她们说上一会,这说话的功夫,孩子们也是四面八方地围过来要这要那的。其实这些东西质量算不上好,但是孩子们就是莫名喜欢,大人们也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纷纷乐呵呵地掏口袋去完成孩子的心愿。
乡下戏台子搭得也没什么讲究,地平坦就好。空气里,除了人声,还夹杂着稻花的香味。不一会儿,这演出就要开始了,锣鼓喧天的,好不热闹。一茬一茬的人往戏台这里赶,放眼望去,黑压压一片的人头。有人是垫着脚尖,伸长脖子;有人嫌挤着,干脆就站到田埂上,若是看不清,再搬个泥土块垒起来站上去看。台上演员的喜怒哀乐牵动着台下观众的神经,而小一点的娃娃们聚在一旁,不看戏,专门去关注旁边的唢呐手,那腮帮子一起一落,更是引得娃娃们哈哈大笑。
终于等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登场了,演员水袖一甩,碎步走起来,还没开口,这戏台下就掌声雷动。一声“梁兄”喊得,大家如痴如醉。十八里相送的经典桥段,大伙儿是百看不厌。末了,所有的演员都登台鞠躬致谢。这时候,主人家会吆喝一声,今晚的戏好看吗?一句“好看”让主人家倍有面子,大伙儿也特高兴。演出结束后,大家还在交头接耳地议论着今天演员谁唱得好,谁的表情到位,谁的动作标准……
此时,戏台后,卫大姐团队的成员们正在搬道具、收戏服,很多群众还是意犹未尽地要来和演员们说说笑笑。
朦胧的月色,微风拂过脸庞,演员们湿透的衣服就是今晚演出的最好证明。
清点完毕后,卫大姐要带着队伍把道具送到储藏室,忙碌的一次演出就完成了。通常演出结束的第二天,大家还要再复盘下,再雷打不动地练功。
没有华丽的戏服,没有精致的妆容,却有着田间地头里无数的欢笑声。
文化的传承,在田间地头里慢慢生根发芽。

卫艾云,群众文化工作者,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6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11、都市头条(ID:10950627)茌平文苑与茌平作协旗下公众号茌平文苑,系同一编辑部,作者向茌平文苑投稿,即被视为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授予茌平文苑的两个平台。如不同意,敬请在投稿时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