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黄巾起义”及其“太平道乐”
文/刘孟领
巨鹿县黄巾大道上的高高的方形广告牌,赫然显示“巨鹿古郡,黄巾大道”,它恰似告诉我们“三国前期”那场有组织、有准备、有深刻影响力且波澜壮阔的黄巾大起义,是一场震撼中国的农民大起义。
当时,东汉晚期,皇帝因宦官与外戚周旋斗争,无法集中精力搞生产建设,使天下苍生生灵涂炭;恰在此时,全国各地旱灾、水灾、蝗灾、瘟疫接连发生,朝廷也没有办法应对;而朝廷下面的州衙官员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天灾加人祸,造就了适时诞生的黄巾军大起义。
巨鹿人张角(?——184),目睹广大民众的悲惨遭遇,决心通过武装起义的途径,来改变这一局面。于是,张角积极展开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从而成为了这场伟大农民起义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
张角为了实现起义,以他创立的太平道和为民治病为招牌,在农民中广泛宣传教义,进行秘密活动。
张角组织起义,是有深厚资本的,是有故事、有记载的。
张角为给他爹治病,到处寻找秘方,上山采药,这一天他来到了邢台西部太行山东麓的灵霄山。他一边攀崖采药,一边挖野菜充饥,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又饥又累的他,坐在一块大青石上,背靠一棵大树睡着了。一阵凉风吹醒,他顺着小道进了一座庙。庙主高声喝道:“你是什么人,胆敢闯进庙院?”张角连忙下诡,说明原因。庙主说:“你不是张角吗?”张角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赶紧磕头。只见庙主告之,这是玉皇大帝授予你的《太平要术》,“汝得之,替天行道,普救众生吧”。张角听庙主说,他是太白金星,奉玉帝圣旨,给他送天书的。张角接过天书,很快看完了“养身补气汤”配方,正往下看时,只觉得太白金星将他猛推一掌,张角惊醒,一看自己坐在青石上,满天繁星,原来是一场梦。
张角获得天书后,便回家乡巨鹿为大众治疗正在流行的瘟疫。七营九庄十八寨的老百姓,感染病毒死伤无数,张角就组织大众,支起大锅,按照天书秘方熬制“仙水”,甭说,这仙水还真见效,一喝便好,立马神清气爽。从此,当地百姓对张角十分推崇信赖,一传十,十传百,都来找张角要仙水。张角感到责任重大,一人行医不行了,于是授徒八百。他的弟子周游四方,为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老百姓很快治好了病。遍布八州的百姓,家家户户都供奉着“大贤良师”张角的画像。张角成了大家心中的活菩萨。
后来,张角看到自己救活的百姓,被官府坑害致死,知道只行医不行了,要想彻底拯救民众摆脱苦难,必须举起义旗,推翻东汉腐朽王朝。
义旗上书十六个大字——“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并在各地府衙署门上用白土书写“甲子”字样,作为发动起义的口号。
由于张角的威信崇高,大家都自觉地跟随“大贤良师“积极活动,主动宣扬太平道教义,十余年间,徒众多达四五十万,遍布青、徐、冀、幽、荆、扬、燕、豫八州,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张角成了统一领导全国的总头目。这真叫:苍天已死黄天立,岁在甲子天下吉。广布义军三十六,渠将兵起将汉毙。
为实现起义计划,张角派遣大方首领马元义来往于京都洛阳和全国各州之间,准备调集荆州、扬州的道徒数万人潜赴邺城,并积极联络洛阳皇宫中的宦官信徒充当内应。就在起义即将发动的关键时刻,太平道内部的叛徒唐周,向朝廷告了秘,使得起义计划全部泄露。东汉朝灵帝闻报后,立马严厉镇压起义军,搜捕起义领袖人物。这一突变,打乱了张角的部署,他当机立断,决定提前起义,派人星夜通告全国各地同时行动,并规定起义军以黄巾军缠头为标志。
公元184年3月5日,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正式爆发。有史记载,“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全国36方起义军,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张角和他的弟弟张宝、张梁,分别号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工将军,率领义军主力,活跃在冀州地区,形成了北方的起义中心。张曼成号称“神上使”,带领黄巾军奋战在河南南阳地区,形成了南方地区的起义中心。那第三个东方地区的革命主力,领导人是波才、彭脱等,转战于颖川、汝南一带。各路黄巾军,所到之处就烧官府、攻城邑、打豪强、惩恶霸,给执政王朝以沉重打击。
起义军所以这么大威力,主要原因是:
一是有宗教外衣,利用太平道,利用天书,利用迷信,很快得到广大民众支持;二是起义军散施符水治疫,治好了病,受到了群众拥护;三是有严密组织36方,有将军,有权力,有队伍;四是有统一口号,纲领明确,东汉苍天已死、黄天义军当立;五是有朝廷内应,常侍封谞、马应元参与;六是有施政纲领,顺天从政,以乐太平,仅仅几个月内,四五十万人购应。这叫做:奸臣当道满朝昏,萧风残月泣流民。十年授道揭竿起,百万义军撼帝根。
可是,由于黄巾军缺乏战斗经验,起义军主力分散,各自为战,被东汉王朝集中兵力予以各个击破。
南方中心的南阳义军、颖川义军先后战败,张曼成等壮烈牺牲,数万军人被杀戮遣散。此后,战争的中心转移到北方冀州。张角在巨鹿发动全国起义后,东汉王朝派遣卢植、董卓围剿巨鹿义军,但旷日持久,没有进展。后来,皇甫嵩统帅主力扑向河北战场。偏在此时,黄巾军首领张角病逝。起义军在张宝、张梁率领下,坚持与官军浴血奋战。在广宗一带,义军与官军激战,数次挫败敌人的进攻,皇甫嵩不得已“闭营休士,以观其变”。这时,义军误以为官军已停止进攻,轻松待敌。官军皇甫嵩找准机会,突然袭击,起义军仓促应战、惨遭失败。义军人公将军张梁英勇献身,广宗县失陷,义军阵亡和投水自尽者八万多人。而官军进军广宗得手后,则迅速调转兵锋,攻打曲阳县义军。
经过激烈交战,张宝这个地公将军牺牲,10余万义军惨遭屠杀,北方起义军被扼杀在血泊之中。仅几个月的时间,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失败了。
总结起义失败之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起义条件不成熟、仓促起义,使得起义军面临严重困难。叛徒唐周告密,黄巾军被分割在不同地域,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因此,义军被逐一消灭。二是军事战略失误。义军缺乏明确的战略策划,缺乏战略上的配合。再者京师起义没能取得成功。三是东汉王朝政府实力仍在。起义军遭到一批强兵悍战的围剿,如皇甫嵩、朱㒞、董卓、曹操等都镇压了起义军。
虽然黄巾军失败了,但历史影响不可抹杀。从始至终起义革命之久,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秩序,统治能力严重削弱。官军为了镇压义军,朝廷不得不给予地方守敌更多的军事权力,为以后东汉的衰落,军阀割据战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黄巾大起义失败后,各地义旗频起,天下大乱引起了三国乱世。正所谓:安抚流民义起军,太平掩饰称黄巾。天灾人祸叠加厚,逐鹿中原社稷分。
转眼1800多年过去了,历史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追思,也留下了中国民间宗教音乐的瑰宝——太平道乐。
太平道乐,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平道乐,源于黄巾大起义,至今广泛流传于邢台市东部的巨鹿、广宗、平乡一带。
这太平道乐,于公元172年,由张角创立。他把人人平等的思想及其人们对神的祈祷编成经文,让徒众吟诵,并先后加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予以伴奏,致使诵经的节奏性和感染力得以成熟。
太平道乐,在全国独具一格,既不同于北方道乐的“全真韵”,也有别于南方道乐的“正一韵”,尽管奉黄帝和老子为教祖,但它那粗犷雄浑、古朴激昂的特色韵律感染着一代代人传承开来。
太平道乐,手抄本太平道乐工尺谱,辗转传世至今已1800多年了,它的传承方式主要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因为工尺谱,只记写了旋律的音高关系,没有时值和强弱拍的划分标记,所以只能心授口传。尽管在世代传授中吸收了宫廷音乐、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的优越成分,却其古朴风韵犹存至今。
现如今,太平道乐主要在节庆、打蘸、祭祀、寿诞和民间活动时演奏,演奏者在民间道场穿上道袍表演,道教韵味十足,深受群众喜爱。
太平道乐的曲牌181首,其中伴弦曲牌48首,乐器曲牌41首,打击乐曲牌45首,失传的47首。流传至今的曲谱主要有《太平十八番》、《朝天子》、《经堂乐》、《玉芙蓉》等。演奏人数可多可少,至少9人,多则超30人。太平道乐的演奏形式有动乐,有静乐,动静结合,给观众留下了美好印象。演员头顶九阳莲花巾,外罩蓝黑色道袍,内着洁白的衬衫,腿缠雪带玉袜,脚蹬莲花云靴,取意水中莲花冰清玉洁。
正所谓:
太平道乐风韵朴,
动静结合众欢呼。
道教曲牌伴经诵,
瑰宝传承受鼓舞。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