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独自处幽
躲喧嚣
怎奈入俗难出渊
又遭骇浪惊涛
进山入川揽胜景了尘事
野兽、峭壁
心惊胆战风云莫测
只见云卷未见舒
气势显汹涌
电闪、雷鸣
骤雨猛
难卜前路忧愁多
2025.6.
评析:
## 幽闭与惊惧:现代性焦虑的诗歌显影
张海峰的《忧》以极简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立体图景。这首诗呈现出双重结构:上半部分描绘自我幽闭的心理状态,下半部分则转向外部世界的惊险体验,两者共同构成当代生存焦虑的完整表达。
诗歌开篇即以"独自处幽/躲喧嚣"确立矛盾基调。诗人渴望逃离现代社会的噪音,却发现这种逃离本身成为新的困境。"怎奈入俗难出渊"中的"渊"字用得极为精准,既暗示自我封闭的深度,又隐喻这种逃避可能导致的危险沉沦。"又遭骇浪惊涛"的突然转折,揭示现代人无处可逃的生存境遇——无论选择参与还是退避,都将面临精神冲击。
下半部分的空间转换颇具深意。"进山入川"表面是传统文人的隐逸之举,却遭遇"野兽、峭壁"的原始威胁。这种自然意象的凶险化处理,折射出现代人连传统避世方式也已失效的窘境。当陶渊明的桃花源变为"心惊胆战风云莫测"的险境,诗歌完成了对古典隐逸主题的现代解构。
诗歌意象群的构建极具张力。"云卷未见舒"浓缩了持续紧张的心理状态,"电闪、雷鸣/骤雨猛"的急促节奏强化了危机感。这些自然意象的暴力化呈现,实际上成为内心焦虑的外在投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难卜前路忧愁多"的结句,将全诗积累的不安推向明确的存在主义思考层面。
从艺术表现看,诗歌采用自由体形式,长短句交错制造出呼吸般的节奏感。语言上融合文言词汇与现代白话,"了尘事"等表达既保留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意象转换迅捷而富有逻辑,从室内幽闭到山川险境,再到天气骤变,形成层层推进的情感强度。
《忧》的深刻性在于它超越了个人情绪的抒发,成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隐喻性书写。诗中那个在自我封闭与外部威胁间摇摆的主体形象,恰是当代人的精神缩影。当内外世界都充满威胁,诗歌最终呈现的是现代性困境中人类寻找精神出路的普遍焦虑。这种将个体体验提升至普遍存在高度的能力,正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其散文《希望遐想》被录入“2022中外诗歌散文精品”一书【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