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诗一评
《当之无愧的中国好书》评析
尹玉峰
李武兵的诗歌《当之无愧的中国好书——写在〈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发布的日子》以饱满的激情和凝练的笔触,讴歌了铁道兵精神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李武兵以诗人与老兵的双重身份,让这首颂歌既是个体情感的喷发,更是时代精神的集体宣言。
诗歌结构为层层递进的颂歌体:1、开篇点题(1-3节)以“中国好书”榜单为引,将《不朽的军魂》定义为“名副其实的六月之书”,通过“英模人物从书页里站起来发声”的拟人化手法,赋予历史以鲜活的生命力。其对比手法:以红军长征九十周年与铁道兵撤编四十年的时空对照,凸显精神传承的延续性。2、精神刻画(4-7节)集中描绘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钢铁意志,通过“用最后一次呼吸扛着火车进深山”等极端意象,展现和平年代的牺牲精神。其意象群:丰碑、钢铁、天路等构成崇高性象征,呼应“红色血脉”的政党话语。3、群体致敬(8-9节)罕见地将丛书编撰者(如刘政湖、邱光明等)纳入颂扬对象,强调“克己奉公”的集体协作,体现“精神工程”的全民参与性。4、愿景升华(末节)以“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图书馆/走进人心”的排比,完成从物质载体到精神渗透的转化。
其主题内涵:1、历史记忆的抢救性书写:诗歌强调铁道兵虽已撤编,但其事迹仍被百姓传颂如“红军故事”,通过“重走成昆线”的细节,揭示口述史与文本记录的互补价值。2、工业化进程的英雄叙事:“为了东方龙雄奇的腾飞”指向国家建设主题,将个体牺牲(“餐风饮露”“流血牺牲”)与民族复兴宏大叙事紧密绑定。3、精神谱系的当代建构:通过“写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明确表述,将铁道兵精神从行业荣誉升华为国家意识形态符号,呼应南昌起义、长征等革命传统。
其艺术特色——刚柔并济的诗性表达:1、语言张力刚健之美:如“钢铁作名字”“倚天长剑”等军事意象。2、语言张力柔情渗透:通过“老兵泪雨”“百姓念好”等细节软化宏大叙事。3、节奏控制:长短句交错(如“一座座丰碑刻在人民的心坎上/总有人在日里夜里仰望它的高度”),形成朗诵般的铿锵韵律,具有史诗感。4、互文性运用:与《不朽的军魂》的原创作者共同构建“军魂”主题矩阵,形成“诗·书·史”的立体传播效应。
李武兵《当之无愧的中国好书——写在〈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发布的日子》的当代意义体现了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2025年),以铁道兵精神为切口,在诗境、意绪、语言中完成了三重召唤:1、历史召唤,2、价值召唤,3、行动召唤。激励读者如铁道兵般“践行初心”,投身民族复兴。
尹玉峰系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
【附录】当之无愧的中国好书
写在《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发布的日子
李武兵
在中国,每个月都有好书发布榜
而《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
该是这个六月名副其实的“中国好书”
成百的英模人物从书页里站起来发声
慎重而又庄严地将“铁道兵精神”
写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今年正值纪念红军长征九十周年
九十年过去了,人们还记得红军的故事
而铁道兵撤编四十多年了
重走成昆线、襄渝线的老兵
听到当地老百姓还在念铁道兵的好
像讲述红军“半条被子”的故事
讲述铁道兵“走小路,修大路”的事迹
铁道兵忠实地继承红军传统
才会有《南瓜生蛋的秘密》传为佳话
这是怎样的一支英雄的队伍
一座座丰碑刻在人民的心坎上
总有人在日里夜里仰望它的高度
——为了中国的工业化
为了东方龙雄奇的腾飞
敢于在世界面前站起来奔跑
一批批餐风饮露的人
舍着性命逢山凿路,遇水架桥
肩扛背驮不觉苦
甚至不怕流血牺牲
用最后一次呼吸
也要扛着火车进深山,上“天路”
中国,硬是有这样一支队伍
用钢铁作名字,有钢铁的意志
在和平时期也能舍生忘死
这是成千成万真正志在四方
践行初心的人
这是真正赓续红色血脉
担当使命的人
当然要有这样一套丛书,用真实的文字
记载这样忠诚于党,不负人民的脚印
由此,我自然而然地想到
丛书中应该有一卷文字
记载这套丛书的策划者、编辑和资助者
他们也是铁道兵队伍中明亮的星辰
诸如刘政湖、邱光明、刘胜、郑建平
王林山、王振江、李汪源、向德荣
黄世贤、林晓雷、程玉常、黄玉明
姚尚明、钟佩君、郑吉辉、郑焕清
张涛、侯卫、陶玲、史锡腾、翟基生
赵成新、郑建军、杨庆华、唐明扬
殷安瑜、贾鹏翼、杨建国、薛荣森……
多么好啊,有了这样一批克己奉公的人
才有这套丛书的诞生
共和国的“粮库”里
增添了饱满的红色基因
充实新的库存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期
有这套丛书添砖加瓦
正是铁道兵的光荣
我由衷祝愿这套丛书走进千家万户
走进图书馆
走进人心
2025年6月于北京
图片由李武兵提供
李武兵,原铁道兵文化部创作员、总政《当代中国》国防军事卷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出版《李武兵抒情诗选》上下册、散文集《太阳鸟》、长篇纪实文学《自然之子》。有作品入选新中国30周年《诗选》、中国《短诗选》《中国散文诗系》、解放军《新时期军旅诗选》和中青社《青年诗选》。
主编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