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仙楼游记
作者/韩春久
乙巳年初夏,我又一次兴致勃勃地来到休宁岩前村,经过登封桥,沿着霞客古道,一路攀登,来到了望仙楼。
齐云山如一幅泼墨山水画卷般徐徐展开。而那座伫立于山腰、俯瞰人间烟火的望仙楼,则是这幅画卷中的点睛之笔。它不仅是一座山门,更是一扇通往仙境的大门,将尘世与灵境巧妙地连接起来。
望仙楼以徽派建筑风格闻名遐迩,其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尽显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这种建筑形式融合了自然与人文之美,正如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言:“凡物皆有可观。”站在望仙楼下仰望,你会感受到一种静谧而庄严的力量——高耸的门楣上雕刻着精美的祥云图案,寓意吉祥如意;两侧槛联“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更是彰显了清乾隆皇帝对齐云山的高度赞誉。这一题词不仅是对齐云山风景的肯定,也是对望仙楼作为山门地位的认可。
步入望仙楼,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文人墨客云集的时代。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这份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让望仙楼成为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精神圣地。
从望仙楼向外眺望,视野豁然开朗。远处的齐云山群峰起伏,层峦叠翠,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于天地之间。近处的田野广袤无垠,稻浪随风翻滚,散发出丰收的气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穿行其间,波光粼粼,宛如银丝带点缀着这片大地。村庄里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勾勒出一幅恬静的田园生活图景。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而此刻置身望仙楼,你无需再攀爬更高的地方,便已能饱览眼前壮丽的景色。无论是晨曦初露时分,还是夕阳西下之际,望仙楼总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清晨,薄雾笼罩下的山川如同披上了一层轻纱,朦胧中透着神秘;傍晚,余晖洒满大地,金黄的光辉映衬着万物,令人心生敬畏。
望仙楼周边还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梦真桥和千年榉树。梦真桥横跨于溪流之上,桥身古朴典雅,相传学子们常在此祈愿,希望“一举成名,梦想成真”。这种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教育的传统。
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曾说过:“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对于那些胸怀壮志的年轻人来说,梦真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种象征——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追求。每当微风吹过,桥下的溪水潺潺作响,仿佛在低语着一个个关于成功的传奇故事。
而那棵矗立千年的榉树,则以其苍劲的姿态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它粗壮的枝干伸向天空,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时间的永恒。据说,这棵树曾经庇护过无数过往的旅人,如今依然屹立不倒,成为齐云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临别之际,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虽然此诗描绘的是建德江畔的景象,但用以形容望仙楼周围的风光却也恰如其分。当你站在望仙楼上,看着天边的晚霞渐渐隐去,月亮悄然爬上夜空,那种宁静悠远的感觉定会让你久久难忘。
望仙楼,这座集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于一身的地方,等待着每一位游客的到来。无论你是寻觅心灵寄托的旅人,还是渴望知识与智慧的学子,这里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