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尤其要重视产地预冷
张长峰
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指的是收获后的产品在运输上市、贮藏或加工以前,进行简单修整、清洗、分拣、预冷、药物处理、打蜡、包装等处理。对于大多数果蔬而言,采后预冷是创造果蔬适宜保鲜温度范围的第一步,即尽可能早地迅速去除田间热,及时将果蔬的中心温度冷却到接近于其适宜贮藏温度。预冷可以减少果蔬腐烂,保持其采前的新鲜度和品质,还可以减轻冷藏库和运输设备的制冷负荷,已经成为冷藏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虽然我国果蔬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采后预冷环节普遍缺失,大量缺乏产地专业化预冷设备设施,大约80%的果蔬是未经预冷而在高温或常温状态下流通的,导致果蔬采后流通损失严重,目前水果流通腐烂率为11%左右,蔬菜流通腐烂率为20%以上。而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果蔬产地采后大多采用以压差预冷和真空预冷设备为主的预冷方式进行预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果蔬流通腐损率。例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预冷蔬菜就已经在日本市场上大量出现,而且当前日本超市销售的蔬菜95%以上都经过预冷。
目前我国果蔬预冷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我国产地专业化预冷装备与设施严重不足。预冷通常需要独立进行操作,并需要专业预冷设备。在占比20%的预冷果蔬中,大部分的预冷是采用普通冷藏库完成的,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预冷。冷却效率低,速度慢,效果差,能耗高,无法达到果蔬预冷工艺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果蔬在流通中的品质。比如海南省果蔬预冷基本都是氨制冷系统冷库预冷,设备陈旧老化,许多冷库还是国内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而且大多数冷库是专门设计用来贮藏果蔬商品,冷库的制冷量和空气流速均不足以快速预冷果蔬。
另外,由于预冷装备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同一间冷库内预冷和冷藏功能并用。例如海南省蔬菜预冷和冷藏周转率平均为9天,由于预冷周转率低,前面预冷的蔬菜还没有及时出库运销,后面急需预冷的蔬菜又进入冷库预冷,从而导致预冷过的低温蔬菜和刚采收的高温蔬菜冷热交换,造成已预冷过的蔬菜重新升温。像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蔬菜基本是夏季当天采收,当天分级、包装、预冷,预冷后直接用冷藏车运输上市销售,冷库只是冷藏暂存,这样就很好地保证了蔬菜品质。
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产地预冷统一规划布局。果蔬产地预冷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果蔬生物学、制冷技术、工程热物理、自动控制等跨学科、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面对我国果蔬产量巨大、品种繁多、预冷率很低的具体情况,亟需有一个全国统一的科学合理的产业预冷规划布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的部署要求,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开始决定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但《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农市发〔2020〕2号)规定的建设内容只涉及到通风库、冷藏库、气调库等;2021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的通知》(农办市〔2021〕7号)增加了“根据产品特性、市场发展和储运加工的实际需要,规模较大的设施,可配套建设强制通风预冷、差压预冷或真空预冷等预冷库或预冷设施”等建设内容。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相关主体积极性并不够,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通风贮藏库和机械冷库或气调贮藏库,还需要政府持续加强实施预冷设施设备建设落地的具体法规和政策制定工作。
三是设备使用的能耗大、成本高。首先,目前的果蔬预冷多采用冷库预冷,能耗高,运行成本高,不利于市场竞争和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其次,预冷设备末期由于冷却介质温度和被冷却产品之间温差已经很小,继续大功率运行对于预冷效果改善不大,而且大大增加了能耗,然而现有的预冷设备大都是定频,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第三,专门的预冷设备的设计对于气流组织、温度控制、多温区、变频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果蔬预冷设备在能源方面表现较差。
针对上述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完善现有预冷技术,研发预冷新产品。不同果蔬预冷技术,受预冷方式、预冷速率、包装以及堆垛方式等配套工艺的影响。国内虽然已经有部分针对果蔬预冷工艺方面的研究,但是仍然缺乏预冷机理及预冷工艺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例如真空预冷技术,虽然我国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能够自主设计并制造真空预冷装备,但是仍然有一些难题需要攻克。在应用方面,对于不同种类的果蔬,预冷目标温度不同,蒸发特性要求也不同,选择最佳的蒸发压力、真空持续时间和预冷目标温度是合理使用真空预冷技术的关键。在技术研究方面,果蔬内部的传热传质规律是实现真空预冷装备自动控制的基础,需要对温度、水分等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如针对产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审批难、以及配套设施设备配套滞后,电压电容不够等问题,应着力研发新型预冷系列装备,使用清洁电能充冷储存,实现零能耗、零碳排放。在设备形态上,应侧重研发可移动、可拆卸设备,不受当前土地使用政策限制,免去了基建报批的繁琐程序。
二、加强果蔬产地预冷标准化建设,开展预冷设备设施认证评定工作。产地预冷的标准化建设刚刚起步,到目前为止只有2012年由商务部发布的《果蔬真空预冷机》和2019年由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发布的《果蔬风冷预冷设备》两项行业标准,其它果蔬专业化预冷装备和操作规程都还是空白,无法满足果蔬产地预冷的市场化要求。建议国家冷链物流主管部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等行业协会开展广泛的针对冷链物流装备和设施的调查研究,制定冷链物流装备和设施的能效评价标准,制定配套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相关管理机构和有关技术委员会的监督和信息反馈作用。通过能耗、安全、排放、自动化程度、控温精度、温度可追溯等指标对冷链装备和设施进行检测、认证和评级,淘汰等级指标过低的装备,对已有的装备和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对符合高效、环保、精准的装备和设施进行政策性奖励和资金支持,作为示范应用推广,以引导全行业切实重视和提升我国产地预冷技术水平和冷链物流整体水平。
三、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或龙头企业作用,实现分散的农户预冷向适度规模化集中预冷经营转变。产地加工和预冷工作大多数由农户完成,缺乏统一组织,服务标准不统一,专业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是把农民组织起来的有效载体,可以让零星化、碎片化的经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或龙头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实现分散的农户预冷向适度规模化集中预冷经营转变。规模化经营主体通过在预冷技术设备购置、租赁等把果农联系和带动起来,形成“种植+预冷+贮藏+销售”的一条龙等服务体系,促进生产者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张长峰,1976年8月出生,湖北五峰人,土家族;博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协委员、民盟山东省委委员。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部部长、重点实验室(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主任。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入库专家,农业农村部“科创中国”果蔬贮藏物流产业服务团副团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国家“十二五”以来,连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8项;作为首位发明人获发明专利1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EI收录文章27篇;制定国家标准12项;出版专著4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立足本职工作,50余件建言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盟中央和省委办公厅采纳,以及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多次获民盟中央、民盟省委建言献策突出贡献奖; 2024年度山东省政协“履职优秀委员”;2020年获“省直机关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