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昀清《闺女日记》名家与读者【点评集萃】
【按照留言先后顺序编排】
【编者按】纪昀清散文《闺女日记》参加由中国文学网、中华作家网、北京华夏永兴文化院联合举办的第3届“李白杯”诗歌散文大赛,得到多位名家和读者的用心留言评点,内心感动不已。一篇文章留言长短不一,褒贬不一,纯属正常,我会虚心接受各位方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优点我会继续发扬,缺点我会努力改正,力求文章写得更出彩!由衷感谢以下44位老师和读者留言支持!特将“留言”整理留存,以飨读者!【编辑:纪昀清】
1.祁云枝:《闺女日记》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父女间“作文拉锯战”的温情与碰撞,女儿从抗拒到工整誊抄的成长,恰似文字在铅笔与修正间逐渐清晰的过程,而父亲添上的“中心句”不仅点亮了日记,更悄然种下了教育与爱的伏笔——生活即课堂,陪伴是最深沉的启蒙。
2.史飞翔:《闺女日记》以质朴的笔触记录了父亲引导女儿写日记的日常片段,充满生活气息与教育温情。文章从父亲督促女儿写日记的冲突切入,真实刻画了孩子起初的抗拒和家长的急切,展现了亲子间常见的教育场景。随着女儿完成日记《妹妹跳舞》《锄草》,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呈现出孩子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过程,如女儿认真誊抄的工整字迹、朗读时的投入状态,都让读者感受到成长的细微变化。作者纪昀清将教育心得融入生活叙事,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修改日记标点、纠正错别字、补充文章主旨等具体行为,自然传递写作指导方法。尤其是对《锄草》结尾的修改,既点明了文章中心,也教会女儿如何升华主题,体现了家长在孩子写作启蒙阶段的关键作用。文章以小见大,从写日记这件小事,折射出家庭教育中耐心引导与方法传授的重要性,是一篇贴近生活、富有启发意义的散文 。
3.红孩:日记,是关于过去的记录,一天又一天,时间长了,便成了个人成长史。这些日常,或许很微不足道,但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后,就成了时代的记忆。当然,记忆不仅是怕忘记,更多的是希望一个又一个明天。
4.董信义:真情发乎心,真文出自魂。写女儿,爱是溪流,滋养心性。文不再弘大,而在境幽。一篇短文,足见修为历炼之功,亦可规真人真文之性。
5.张兴海:此文以具体事例,真切的批改,细致的过程,说明作为父亲,或作为教师,指导女儿,或学生,写日记,作文的完整记述。读后很感动,也很有启发,也很实用。真的很精彩,是一个典范。
6.靳晓鹏: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写日记是个很好的途径。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叙写能力,想象能力,让孩子从生活的细微处着眼,端正自己的三观认知,提髙自己的品德修养,鼓足自己的勇气,坚定自己的志趣,一篇一个脚印,一脚一个台阶,写呀写,写出人生的辉煌!昀清抓住了提髙孩子叙写水平的要害,循循善导,谆谆教诲,认真批改,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是一篇活灵活现的育儿图景,叙写的逼真深透,读后让人大获教益,感动不已!是一篇上乘之作!
7.邓银海:读了纪昀清老师的散文《闺女日记》感触颇深!《闺女日记》以质朴笔触勾勒出父女间独特的写作成长故事。文章围绕父亲引导女儿写日记的过程展开,既有现实的矛盾冲突——女儿最初的抗拒、父亲的急躁,也有温情的教育互动——修改日记、指导朗读打卡,将生活场景与教育细节自然融合。作者以时间为线,选取女儿两篇日记的写作、修改过程为典型事件,细腻展现孩子从被动写作到渐入佳境的转变,以及父亲在教育中不断摸索、引导的用心。文中对女儿日记内容的呈现,如妹妹跳舞的可爱场景、锄草时的生活体悟,既展现孩子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也体现父亲修改文章时对中心思想的提炼,凸显教育的意义。作品通过日常小事传递教育智慧,在平实叙述中饱含真挚情感,生动诠释了写作训练背后的亲情与成长,读来亲切且富有启发意义。
8.罗凤霜:《闺女日记》以质朴笔触记录父亲引导女儿写日记的日常,生动展现父女互动与孩子的成长。文章从强制写日记的冲突切入,到女儿完成作品、父亲耐心修改,再到引导其领悟写作技巧,情节自然流畅。既呈现了家庭教育中鼓励与指导的重要性,也通过女儿笔下鲜活的生活片段,体现写作源于生活的真谛,字里行间洋溢着温馨的亲情与对孩子成长的关注 。
9.王明见:“在我的催逼下”这句我最欣赏,玉不琢不成器,孩子成长路上我们要舍得“催逼”,凡是袒护孩子的家长将来一定不会有好果子!!!为纪老师点赞!
10.张军峰:语言生动,栩栩如生!
11.曹矞:文章以朴实流畅的语言,记叙了以辅导女儿写日记为主体的家事,主题明确却不够突出。另外觉得文章趣味性不强,生活气息不够浓厚。
12.邢小俊:有眼光的父亲,有天赋的女儿!日常生活娓娓道来,却是生命的真谛。
13.杨广虎:画龙点睛,主旨提升!
14.吕常明:满满的生活气息。学习欣赏老师美文!
15.刘诚龙:应该这样当父亲!
16.陈嘉瑞:生活家事,也能写出好文章!
17.崔彦:刚看完挺好的!顺畅,逼真,生动!
18.刘双龙:写教导女儿作文(做人)的事,平常人的生活,细致生动,感人肺腑!
19.何俊锋:昀清的散文《闺女日记》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女儿成长点滴,用散记体独特的真实感,将与女儿学习中的琐碎日常升华为情感共鸣,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影子。文字清新自然,细节描写生动鲜活,温柔诉说着成长路上的美好,是一篇能触动心灵、引发共情的散文佳作。
20.张海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子女永远在路上。纪老师的文中,女儿和许多孩子一样懒于动脑筋写作文,他深知自己的闺女吃硬不吃软,就以高压姿态强令他写作文。果然从外面忙碌一天回来,女儿已经写好了作文,然后循循善诱地指出错误和缺点,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写作文。作文写好,朗诵一遍就会发现其中的错误,这也是我写好一篇文章,修改前的必修功课。该文不仅讲述了教育女儿写作文的故事,也介绍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学习的知识,可谓因材施教、言之有物。学习了。
21.万毅:拜读纪昀清老师的散文《闺女日记》,深有感触!纪老师以质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记录了父女间关于写作教育的互动,展现了家庭教育中的温情与严厉。虽是日常片段,却情感真挚,生动刻画了孩子的天真与父亲的良苦用心。纪老师巧妙地将女儿的稚嫩文字与自己的修改指导相结合,既体现了孩子的童真视角,又凸显了父亲在引导过程中的耐心与智慧。结尾的点题之笔,不仅升华了主题,更传递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道理。不愧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与教育意义的散文佳作。
22.王卫东:纪老师的散文《闺女日记》妙不可言。在文中,纪老师从帮助闺女写日记出发,起始于命令,最终却使孩子将写日记化作自觉行动。此过程中,我们仿若看到一座父爱之山巍峨耸立,那是深沉而伟大的爱。同时,小闺女的变化也跃然纸上,从最初的抵触抗拒,渐渐转变为把记日记当成一种乐趣,这一转变如同花朵的悄然绽放,令人惊喜。文章的语言质朴无华,却生动地勾勒出人物形象,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每一笔都恰到好处。不过,若要精益求精,或许可以在描写孩子内心转变时增加一些细腻的心理描写,比如在抵触阶段孩子的小想法,以及逐渐产生乐趣时内心的微妙触动,这样会让整个过程更加饱满立体;在描写父爱的时候,可以多运用一些细节描写,像是父亲陪伴孩子写日记时的眼神、动作等,从而让这份父爱更加具体可感。
23.解超:在实践中启发比在课堂上灌入更重要❗️!每一对儿中年夫妇都有与孩子一同成长的时段。昀清的文章道出了家人陪伴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24.魏增刚:写的好,教育孩子有办法。写作上,有时候心要热;有时候心凉一些,能看能写了看写一点,不喜欢看写了,就淡化点,对文学人也一样。
25.马井冈:纪老师是位高产作家,他的笔耕不辍精神,让作协队伍的同仁们由衷的敬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主办的《纪昀清文萃》在为广大文学作者无私奉献、甘作嫁衣。还有就是文风淳朴厚实、文字功底很强!值得点赞!!
26.梁喜红:为了让女儿学会书面表达,文学功底挺好的父亲煞费苦心,为女儿保驾护航,字里行间情真意切,父亲的耐心和鼓励,女儿的懂事和听话,都让人感动!祝福作者的女儿作文越写越好!
27.淡红心:看了纪老师的散文《闺女日记》的开头,我想笑,他是在给小小年纪的女儿规划一条通向作家成长的路。近朱者赤!因为有个当作家的爸爸,他的经验和理想在自觉不自觉的影响着女儿。可其实人家女儿已很优秀了,只缺了父亲的点睛之笔。此文承袭了纪老师一贯的细腻生动活泛的笔触,写得实而细,生活气息浓厚。虽文短但耐看,更耐嚼,更有味。恭喜纪老师又奉献了一篇好文。
28.乔映威:文章中教孩子如何写好日记的这部分及孩子认真朗读日记内容等情景历历在目,引人入胜;特别是按照小孩子的口吻帮改的那些日记语言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很符合小孩子的性格及语言特点,闺女朗读起来亲切自然,入木三分。特别是两篇小日记各具特色,颇有生活气息,修改后之文画龙点睛,有提神之效。而且将闺女吃硬不吃软的样子及其原因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辅导娃写作中途为何离开之处也交待得非常清楚。正是由于在娃的写作过程中作者不在现场,才有以为闺女只会写两句半的话却竟然写了一页半内容的起伏跌宕。看来,作者思维敏捷,构思巧妙,使文章对比鲜明,一气呵成,好!
29.魏龙:文章很精彩!文笔优美隽永,情感真挚纯粹,写作手法纯熟,结构布局巧妙,情节生动有趣,事理深刻透彻,给人美的享受!
30.郭鹏:《闺女日记》这篇文章写的为了提高女儿的语文成绩,要求女儿从写日记开始,其实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也要求我们写日记,一开始,大家不知道怎么写,后来老师就说写印象深刻,并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我们要把写日记坚持下去不容易,一开始大家都热情很高,买个好的黑皮记事本,每天都写,写着写着,如果老师不检查了,有的同学就不写了,能一直坚持写的同学不多。写日记不只是学生的事情,就是我们成年人也可以去在每天工作之余,把自己每天的工作总结一下,写成日记,便于以后工作中吸取教训,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帮助,本文通过对女儿的两篇日记进行 描述,说明女儿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还是很好的,如果她能每天坚持下去,那对她的帮助应该是很大的,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动笔去写日记了,希望能给家长带来启迪,教育孩子养成写作的习惯,写日记会给一生带来受益之处!
31.杨治理:纪昀清老师通过每天要求写一篇日记,从小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练习写作能力。并一事一议,画龙点睛,去感悟道理,点明中心!从而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拜读这篇文章,更加了解到纪老师工作严谨,生活细微着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父爱之情!
32.魏小辉:儿女健康成长离不了父母的关爱呵护,在她幼小的心田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终将收获成功的果实。
33.纪小正:文笔严谨,情真意切,太棒了!
34.赵群道:从小教育下一代,为你点赞!
35.吴岁勤:这篇散文的角度新,借培养孩子写日记来提高写作水平。就构思讲,结构平铺直叙。叙事过程太顺畅了。尤其结尾孩子对劳动对农民的认识错。如果孩子悟到通过学习科学,发明简轻劳动的辛苦的机械,表明孩子真正长知识了。我估计用它参赛不会入围的。你也明白,参赛作品,材料新颖,构思曲折,立意紧扣主流文化与时代主题。
36.马选红:作者培养女儿写日记的习惯,令人敬佩!不愧是教师,先布置,后检查,找问题,认真修改后,最终让女儿进行朗读打卡,女儿在大声朗读中获得了自信。在严父良师循循善诱今两年了,女儿的作文成绩必然在每日一文的日记中天天向上。作者也通过教学相长,逐日精进。从此文可窥见这个学习型家庭的优良学风。
37.王亚凤借AI点评:
纪昀清的《闺女日记》以朴实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一段父女共同成长的日常片段。文章通过“逼迫”女儿写日记的过程,展现了家庭教育中的矛盾、妥协与温情,同时也揭示了写作对儿童思维塑造的潜移默化作用。
(1)真实感与生活气息
作者没有刻意美化亲子关系,而是真实呈现了孩子的抗拒(“我不想写”)、父亲的严厉(“火冒三丈”“一声大吼”)以及最终的妥协与合作。这种“不完美”的互动反而让读者产生共鸣——教育本就是一个试错与磨合的过程。女儿从“握笔发呆”到“工工整整誊抄”的转变,生动体现了孩子在外力引导下的潜力。
(2)细节中的教育智慧
文中父亲的引导方式值得玩味:
目标具体化:要求日记写“熟悉的人和事”,如妹妹跳舞、妈妈锄草,让孩子从生活观察入手,避免无话可写。
修改与反馈:逐字标点纠错、补充文章主旨(如《锄草》的“画龙点睛”),既规范语言表达,又启发逻辑思维。
朗读打卡:通过“声音洪亮、吐字清晰”的朗读,强化语言输出能力,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方法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3)文字背后的情感张力
散文的动人之处在于隐而未发的父爱。父亲表面严厉,实则用心良苦:
他一边忙于社区事务(写悼词),一边惦记女儿的日记进度;
他批评女儿“结尾缺乏中心句”,却亲自示范如何升华主题;
最终,女儿的文字从“拼音代字”到“体会劳动辛苦”,正是父亲坚持的成果。这种“硬核温柔”是中国式父爱的典型写照。
(4)可探讨的空间
若稍显不足,或许是叙事节奏的平铺直叙。若能加入更多女儿的心理活动(如她对父亲严苛的真实感受),或对比日记内容与父亲修改前后的差异,或能进一步深化“教育与被教育者”的双向成长主题。
结语:《闺女日记》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家庭辅导作业的“战争与和平”。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通过文字与耐心,帮助孩子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正如女儿在日记中写下的那句“用知识改变命运”,或许正是父亲最想送给她的礼物。
38.侯景祥:看了纪昀清老师写的《闺女日记》,给人一种感觉:当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从培养教育自己的孩子开始,他严格要求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写日记,从而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耐心教育女儿写了两篇《妹妹跳舞》和《锄草》写得很成功,并通过锄草培养孩子吃苦精神,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孩子成长打下基础。这篇文章很经典,是一篇培养教育学生的好文章,好经验,赞!
39. 赵映诚教授:昀清先生文学作品颇丰,其散文总能给人以清新的感味。今之又一“文学快餐”——《闺女日记》,看似寻常,妙趣凝玄,实在耐人寻味。作者讲述了一位父亲指导闺女写作文的故事,作文拉了分,为了提高闺女语文作文成绩,父亲强调并指导小闺女从写日记开始,真切实际,没有大道理。父亲的指导也非常简要,但从闺女的两则日记,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与良苦。作者通过第一人称 “我”,在直白的叙述中,描述了一个真切的父亲指导小闺女写日记的生活片段与过程。父亲的指导虽然三言两语,却是切中要旨、撮其要义、不蔓不枝,一个真实可感的、具有性格特点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实在是一幅白描的画作。在指导方法上,也只是强调了让孩子对写完日记后的“朗读”和要写“今天印象最深的人或事”,要有“点名文章主旨的中心句”等。但这些对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地说教,而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巧妙”地完成,对孩子留下了成长的印记,同时也对作为指导孩子的家长们以生活的小哲理与思想的启迪。对指导孩子写日记的效果,文章通过《妹妹跳舞》《锄草》两则“日记”与生活片段加以反映,一个天真可爱的正在茁壮成长的小学生形象真切地显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欣慰之感!《妹妹跳舞》日记里,字里行间跳动着童真的韵律;《锄草》中有与妈妈拔草的温馨场景,又感受着“劳动的辛苦和当农民的不易”,以至于“趁机逃回早已被空调吹得凉飕飕的卧房内。”最后在“我”的指导下,日记“画龙点睛”,以“唯有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将来才不会再吃这样的苦”的思想萌发与议论作结。这些看似平常的记录,实则是孩子心灵成长的珍贵印记。当然,对于孩子教育来讲,如“将来不会再吃苦”这样的表述似乎值得商榷。总之,《闺女日记》是一则新颖恬淡的文学快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寄望于能有更多这样有韵味的文学快餐。
40. 贡发芹:富有生活气息,小材料也可以提炼出大主题。
41.赵华: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滋润着子女的心灵土壤。纪老师堪称典范父亲,他深谙言传身教并重之道,在日常点滴中悉心引导女儿塑造优良品德与正确价值观。孩子的优秀成长,离不开父母这般用心的引导与教育。看着女儿日渐优秀,我深知:孩子成长的每一步父母未曾缺席,而父母的生命画卷,也因孩子的圆满而倍添华彩。
42.张歌平:语言朴实无华,运笔如行云流水。虽无曲折的故事情节,但写出了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可圈可点的点点滴滴。整文给人以清淡中可品的韵,平凡中可触的情。
43. 吴兰兰:《闺女日记》是一篇成功的记叙性散文。它成功地将家庭教育的一个微小切片——辅导孩子写日记——写得生动有趣、富有深意。它不仅记录了孩子的成长瞬间(写作能力的提升、对劳动的感悟),也刻画了一位用心良苦、方法得当的父亲形象,更展现了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与望子成龙的情感。文章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感和生活气息,通过具体的事件、生动的细节、真挚的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它证明了,好的散文不必宏大,生活的涓滴细流,只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就能折射出温暖的光芒和教育的真谛。父亲那份“备感欣慰”,是文章最动人的注脚。
44.尚飞红:慈父教女,真实可感,小女可爱,跃然纸上,学中有乐,快乐父女!
2025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