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碗浓浓的胡辣汤
文/郭有三
早晨的机关餐厅里,一碗冒着热气的胡辣汤放在我的面前。琥珀色的汤面上漂浮着几片豆腐皮,星星点点的牛肉片在汤中若隐若现,一缕缕热气携带着胡椒的辛香与醋的微酸钻入鼻腔。我用汤勺轻轻搅动,汤中的木耳丝、粉条、面筋块便随着漩涡旋转起来,刺激着我的味蕾。这碗看似普通的胡辣汤,却承载着餐厅师傅早晨几个小时时间传递而来的辛勤劳作。
胡辣汤的香气带我穿越时空,回到北宋年间的开封城。宋徽宗时期,宫廷御厨融合少林寺“醒酒汤”与武当山“消食茶”配方,创制滋补御汤。靖康之变后,流落民间的小太监利用宫廷秘方开铺卖汤,因食客误撒胡椒粉而改良风味,遂得名“胡辣汤”。我想象着千年前的某个清晨,一位中原厨师好奇地尝试将西域胡椒加入本地肉羹中,经过无数次调试,终于创造出这种辛香暖胃的汤品。他们或许早已化为尘土,但他们的智慧与尝试却通过这一碗汤延续至今,这是多么悠久厚重的历史遗产。
搅动汤勺,一块块柔软的面筋浮上汤面。这让我想起童年时母亲制作胡辣汤的情景。她总是提前一晚和面、洗面,将面团在水中反复揉搓,直到淀粉全部洗出,剩下那团富有弹性的面筋。第二天清晨,她会将面筋撕成小块,与木耳丝、粉丝一起放入用牛羊骨熬制的高汤中。胡椒的用量总是恰到好处——足够唤醒沉睡的味蕾,又不会掩盖其他食材的本味。母亲的胡辣汤里,藏着的是对家人健康的牵挂,是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如今母亲已去世,但每当我喝到一碗地道的胡辣汤,总能联想到她通过美食传递的关爱。
胡辣汤中的每一种食材,都诉说着大地对人类的慷慨馈赠。小麦经过阳光雨露的滋养成长为金黄麦穗,再经农民收割、磨粉,成为制作面筋的原料;胡椒历经漫长旅程,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我的碗中;黑木耳在深山老林的朽木上静静生长,吸收天地之精华……这些本无关联的食材,因人类的智慧而在一碗汤中相遇。我想起那些在田间弯腰劳作的农民,那些在烈日下运输货物的工人,那些凌晨就开始准备食材的餐厅师傅。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这碗看似简单的胡辣汤根本无法呈现在我面前。
在这个高压力、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饿了叫外卖,渴了喝饮料,习惯了食物的即时索取,却忽略了它们背后的漫长旅程;我们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却忘记了这是多少代人智慧的累积。一碗胡辣汤提醒我,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乐在其中,让我们给予餐厅师傅、外卖小哥及其他劳动者更多尊重、关心,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温暖。胡辣汤已不烫,我小心地喝完最后一口。那温暖的辛香从喉咙滑入胃中,仿佛一股暖流扩散至全身。这不仅仅是一碗汤的温度,更是文明传承的温度,是人类互相关爱的温度。走出餐厅,时间正好,我带着满满的感恩心开始一天的工作。
作者简介:郭有三,笔名安乐书生,洛阳市金融作家协会成员,深耕金融领域,书写生活风采,于安乐窝中开启诗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