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荣
第一章:一清二白黄
晨雾未散,一碗面在黄河的喉咙里沸腾。
兰州城的筋骨被牛骨汤的蒸汽泡软了。青石板路上,马保子的扁担挑着1919年初雪,锅盖掀开时,“热锅子面”的旗幡猎猎作响,蒸汽里浮出敦煌飞天的腰带——那是第一根面条,坠入黄河水勾兑的江湖。
揉面的老师傅说:“面团是活的,要听它哭嚎。”三十年茧子在案板上磨出月牙,一甩一拉,大宽撕开丝绸之路的狼烟,毛细绾住羊皮筏子的绳结,二细藏着霍去病西征的密语。红油泼向天际,染中山桥为赤霞关,萝卜片沉浮若玉玺,蒜苗列阵如戍卒。
戴墨镜的食客忽然掷碗:“汤里怎有血味?”老师傅冷笑,指汤底旋涡——甘南草原的牦牛正与张骞的汗血马角力,蹄印烙成碗底篆书:“此面非面,乃金城烽燧。”
第二章:三红四绿谣
正午,十万根面条在万人喉中绷成弩弦!
黄河在此拐弯。合唱声掀翻白塔山时,蓬灰从皋兰山岩缝渗出,老马家第八代传人掏出祖传银铃:“乾隆爷尝过这灰!三遍水,三遍灰,面团驯服了才够烈——”话音未落,少年举着全息菜单尖叫:“我要AI拉面!零卡路里!”
辣椒油溅上乐谱,汤锅里浮出《史记》残页。指挥棒戳破油花,竟挑出一支汉简:
“陈维精曰:面之魂在蓬灰,汤之魄在黄河。”
后厨铁锅突生异象——牛骨与草果化作霍去病残阵,香菜碎成了劝降帛书,萝卜片沉底如玉门关降旗。
曲终人散,合唱团长摔碎瓷碗:“汤里没有黄河沙!”老师傅跺开地砖,暗渠中翻滚的泥浆咆哮:“每碗面里,都沉着一座兰州城。”
第三章:五黄渡劫帖
2049年,火星移民用摩斯密码点了一碗乡愁……
生态舱的合成肉粒在零重力下漂浮,全息广告循环闪烁:“正宗兰州牛肉面——太空特供,千年保鲜!”移民咬破真空包装,电子舌却尝不到蓬灰的焦苦。他们痛哭流涕,向地球发送信号:
——汤无沙,面无魂!
兰州地下三百米,九十岁守面人正用黄河淤泥种野蒜。机械臂捏着马保子的《拉面十八式》,将“揉面听声”录入量子芯片。警报骤响——面团在真空爆炸,汤中升起敦煌飞天的残影,指尖蘸牛骨汤狂书:
“醒面须黄河险滩,拉剂要西北狂风!”
当AI厨师按下“复原键”时,火星穹顶突然龟裂——黄河裹挟着1919年的雪片,冲垮全息投影,碗底篆书化作雷鸣:“面之命脉,不在星际,在黄河每粒沙中!”
韵书标注
- 第一章《一清二白黄》依《中华通韵》“发花辙”,拟面入沸水声。
- 第二章《三红四绿谣》循《词林正韵》“江阳辙”,合万人合唱之浑厚。
- 第三章《五黄渡劫帖》用《中原音韵》“姑苏辙”,叹文明存续之苍茫。
作者简介:
邓荣,女,中学教师。番茄小说签约作家。中国散文网会员,特约编审,专栏作家。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写作感言:笔剑梦马是作家眼中的生活盛宴,是一场心灵的狂欢之旅。我是拿笔当剑,以梦为马的签约小说作家,以墨为舟,遨游文字海洋。诗词歌赋,皆是我的情感密码,解锁生活的万千色彩。那些稍纵即逝的激情火花,心灵的暖阳,感动的泪滴,亦或欢笑与愁绪的交织,都逃不过我的笔尖,每一个字符都跳跃着生动与幽默的生命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