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沂讯:王征】2025年6月15日,《汪沟印象》出版暨乡村文化振兴座会在汪沟镇政府召开。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学代表主办方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作《汪沟印象》出版说明。临沂市兰山区文联主席张正直、汪沟镇党委书记王海芹分别致辞。座谈会由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东升主持。





王海芹说,《汪沟印象》的出版,不仅是对汪沟镇历史文脉的系统梳理,更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这部凝聚着集体智慧的力作,必将成为展示汪沟形象的靓丽名片,让我们的美丽乡村既有“颜值担当”,更有“文化底蕴”。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首席专家、临沂技师学院原党委书记冯增田作主题发言。分三个部分阐述了对《汪沟印象》的理解。
第一,作品体现了汪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是从历史深处照见乡村文化根脉。《汪沟印象》的编纂,首先是一部对乡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书中收录的武善爱《闵子骞的故事》《古槐记》《老街坊》等篇章,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汪沟镇的历史记忆,弘扬了“孝”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与文学化呈现,既体现了作品的史料价值,也让我们看到,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恰恰在于对历史文脉的敬畏与守护。二是从现实肌理透视乡村文化活力。如果说历史是汪沟的“根”,那么现实则是它的“脉搏”。《汪沟印象》中大量篇章聚焦当下,展现了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大棚里的春天》通过描写现代农业技术如何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既体现了“接地气”的创作理念,也揭示了文化产品与乡村经济的共生关系。书中对“乡村读书会”“广场舞大赛”等基层文化活动的记录,则生动诠释了“文化惠民”的实践成果。书中对传统技艺的记录,如《草编传人》、《石磨坊的回响》,并未止步于怀旧,而是通过老匠人的口述,将非遗技艺与当代乡村产业结合。这种“以史为鉴”的写作思路,为汪沟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很重要的一点,王孝柏《小镇烽火》《朱廷文与大青山突围战》、王有瑞《朗中区长朱廷文》《人民英雄张营存》等一批文章,记叙了汪沟的红色历史,是对沂蒙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留守的守望》一文以留守儿童的视角,探讨教育公平与文化传承的矛盾,直面现实,让作品跳出了“宣传册”的老套子,成为一部兼具文学性与社会关怀的“乡村启示录”。三是从未来维度照亮乡村文化方向。书中《数字汪沟》《青年创客说》等篇章,前瞻性地探讨了“互联网+文化”“文旅融合”等创新模式。例如,通过“非遗直播”案例,展现了传统技艺如何借助新媒体焕发新生;通过“民宿改造计划”,提出了“文化 IP 赋能乡村经济”的可行路径。这些思考,为汪沟乃至全市全省乡村的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书中对“乡愁经济”的探讨颇具深意。《老屋新韵》一文通过修缮古宅、打造文化体验空间的实践,证明了“留住乡愁”与“发展经济”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得益彰,这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以文化人”的智慧。
第二,作品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是体现了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作品突破了传统地方志的枯燥叙事,以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多种文体交织,既有“大江东去”的历史磅礴,也有“小桥流水”的生活诗意。这种创作手法的创新,让文化产品真正“活”了起来。二是体现了史料价值与时代价值的融合。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口述史料、老照片,还通过田野调查补充了官方档案未记载的细节。这种“抢救式”记录,为后人研究鲁南乡村社会提 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三是体现了扎根基层的创作导向。全书 90%的作者来自汪沟本地,既有退休教师、返乡青年,也有普通村民。这种“自下而上”的创作模式,确保了作品的真实性与亲和力,真正实现了“文化扎根泥土,作品回归人民”。四是体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示范意义。在“千镇一面”的城镇化进程中,《汪沟印象》的出版证明:每个乡镇都有独特的文化基因。这种“一镇一品”的探索,为破解乡村文化同质化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第三,作品展现了文化的力量。显示了文学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和文字、文化的传播力量。一是媒体和网友发的每篇文章都彰显了文字的力量;二是“扁担姑娘”爆红,折射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三是“扁担姑娘”被百万网友关注是文化对社会现实的反响。兰山区文联三、四年前组织作者采风,写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作品。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又很关注这一举动,杨文学会长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主编了这套书,在序里他说,当故乡人把一本《汪沟印象》的书稿置于我的书案,我的思绪立刻从都市回到故乡,后人只有记住了小镇的历史,才能同小镇一起走向更远的未来,说得很有文学味。汪沟镇党委、镇政府承办这次座谈会,可以说是记住“小镇的历史”得力之举,也体现了党委书记王海芹和镇长于清疆的宽广心胸和眼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而《汪沟印象》正是这团“火种”。它告诉我们,乡村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长的、充满生命力的活态存在。期待以此次座谈会为起点,汪沟镇能进一步推动“文化+”模式,让《汪沟印象》从书本走向现实,从记录走向创造,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塑魂”的的目标。

临沂大学沂蒙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卢中华代表承办单位发言,他说在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和临沂大学的带领下,与汪沟本地专家学者们搜集整理汪沟镇红色历史资料,梳理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故事,使得革命前辈和新事业的开创者有了自己的历史和心灵的家园。很多优秀人物的事迹、精神就在我们眼前,沂蒙精神、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自己的故事里,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还可以把我们的故事写得更好,一起将优秀的历史、鲜活的现实通过简单、可行、高效的方式传播开来,以文化之,凝心铸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利在其中,乐在其中。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临沂市文联原主席、一级调研员刘建都,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孙海英,研究会副秘书长兼临沂工委主任王征,研究会副秘书长、鲁南制药集团展览馆馆长、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齐凤云,研究会副秘书长、临沂大学沂蒙精神研究院教授刘慧,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刘树满,山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姚婷婷和汪沟镇部分干部职工作者代表王有瑞、王孝柏等分别在座谈会上作精彩发言。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原会长葛文学,研究会理事、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张玉芹,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庆辉,汪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于清疆和刘唐山、王自广、武善爱、曹守增、李炳稳等沂蒙文化专家、高校学者、地方领导及编撰团队齐聚一堂,以一部凝结乡土记忆的著作,叩响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