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保卫延安》出版70周年
作者:李安民
保卫延安作者:杜鹏程
七秩时光,如长河奔涌,却冲不淡那书页间的烽火硝烟。《保卫延安》,这部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英雄史诗,于岁月的洪流中熠熠生辉,每一行文字都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壮烈与辉煌。
翻开它,1947年的战火扑面而来。胡宗南的数十万大军如恶狼般进犯延安,那是黑暗势力妄图吞噬光明的狰狞咆哮。然而,党中央的决策如明灯照亮前路,撤离延安,是战略的智慧,更是信念的坚守。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们,心中燃烧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忠诚,踏上了这场艰苦卓绝的保卫之战。
青化砭的伏击,是正义对邪恶的致命一击。战士们如猎豹潜伏,等待着时机,当敌人踏入包围圈,瞬间爆发的力量让敌人闻风丧胆。李振德老汉,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百姓,为了掩护我军,毅然抱着孙子跳下绝崖深沟,他的身影,是无数延安百姓的缩影,用生命诠释着对正义的支持。就像韩城古城中那些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的明清建筑,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坚韧。
如今,在韩城这片土地上,秦东应急救援中心的队员们同样传承着这份守护精神。他们或许未曾经历烽火硝烟,但在和平年代,面对各种灾害与事故,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当暴雨倾盆,洪水肆虐,他们蹚过湍急的水流,解救被困群众;当山林燃起大火,他们背着沉重的装备,冲向火海,守护每一寸土地。他们是新时代的逆行者,就如同当年保卫延安的战士们,无畏艰难,勇往直前。
蟠龙镇攻坚战,彭德怀司令员亲自指挥,那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周大勇连长奉命诱敌北上,他们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山头上周旋,疲惫敌人,消耗敌人,为蟠龙镇的胜利奠定基石。当胜利的号角吹响,那是人民力量的欢歌。这股力量,恰似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的执着与坚守,在困境中铸就伟大。
长城线上的突围战,惊心动魄。飞机轰鸣,大炮怒吼,敌人的火力如狂风暴雨般倾泻。战士们却如钢铁长城,毫不退缩。有的被震得七窍出血,昏过去又清醒继续战斗;有的满身是血,仍坚守战位;有的身负重伤,无法战斗却呐喊助威。排长王老虎为掩护战友突围,倒在血泊之中,他的牺牲,是无数英烈的悲壮写照,他们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让希望的种子在血沃中生根发芽。如同韩城的黄河,奔腾不息,永不屈服。
沙家店歼灭战,是战略反攻的嘹亮号角。彭总站在山头上,冷静而坚定地指挥着战斗,战士们如潮水般扑向敌人,刺刀寒光闪烁,机枪火力凶猛,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这一战,扭转了战局,让胜利的天平倾向正义一方。就像韩城人在历史长河中,凭借勤劳与智慧,开创出独特的文化与经济格局。
九里山阻击战,周大勇被任命为代营长,他带领着战士们如钉子般钉在阵地上。面对数万敌人,他们机动灵活,趁夜捣毁敌人旅直属部队,又顽强击退敌人的轮番冲锋。七天七夜的坚守,让敌人胆寒,让人民振奋。这坚守的精神,仿佛韩城的花椒树,扎根土地,不畏艰难,结出累累硕果。而秦东应急救援中心在每一次救援行动中的坚持,也是对这种精神的延续,无论救援任务多么艰巨,他们都绝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希望 。
在这些战斗的间隙,那些军民鱼水情的画面温暖而动人。老妈妈深夜为战士们缝补衣服、鞋子,一针一线,缝进的是对战士的心疼与关怀;乡亲们为战士们送水送饭,那质朴的眼神里满是对子弟兵的信任与支持。这些平凡的瞬间,汇聚成了伟大的力量,支撑着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这情谊,恰似韩城的羊肉饸饹,温暖着每一个游子的胃与心。秦东应急救援中心在日常的工作中,也与韩城百姓紧密相连,他们走进社区,开展应急知识培训,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军民鱼水情”。
七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捧起《保卫延安》,那烽火岁月仿佛就在眼前。它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小说,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具象化传承。从延安保卫战中军民携手共御强敌,到韩城秦东应急救援中心在和平年代守护万家灯火,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始终熊熊燃烧。这火炬里,凝聚着革命先辈“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迈,也闪烁着当代守护者“不负人民不负国”的担当。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延安精神早已融入民族的基因,化作攻坚克难的勇气、守望相助的温情、矢志不渝的信念。它不再局限于某段历史、某个地域,而是成为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永恒光芒。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无情肆虐,还是迎接科技浪潮的全新挑战,这份精神都将激励着我们,以星火成炬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毅力,在新时代的长卷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壮丽史诗,让先辈的荣光与今人的奋斗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
【作者简介】
李安民,70岁,大专文化,共产党员,陕西韩城人,系退役军人、退休警察,韩城秦东救援中心、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队员,韩城职工摄影协会会员,全国壹基金安全家园志愿者,全国警察和老兵马拉松俱乐部会员,从事写作、宣传、运动、手机摄影、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婚姻牵线等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