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照不宣的星光
——裴育民散文《跟市委书记下乡》解读
作者:马守君
最近,在网络文学平台读到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裴育民(《世界文学》签约作家)的《跟市委书记下乡》一文,颇为感动。作者以极朴素的语言风格生动展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基层党政机关的工作生态,通过跟随市委书记下乡的典型事例,揭示了体制内工作的特殊智慧。文中以细腻笔触还原了三个关键场景:崎岖山路上的长途跋涉、高效紧凑的调研流程、深夜伏案赶稿的细节,立体勾勒出改革开放初期干部务实勤勉的工作作风。文中"未言明任务却主动完成"的核心情节尤为精妙,通过"惊异的目光""六字修改"等留白处理,深刻诠释了机关工作中"心领神会"的沟通艺术。作者总结的"超前思维""悟性历练"等经验,不仅是对秘书工作的精准提炼,更构成了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微观切口。全文将个人成长叙事融入时代背景,既有历史档案价值,又为当代年轻公务员提供了可借鉴的职场方法论。
一、山路上的思考:从疑惑到领悟
1987年的冬日,一辆黑色"皇冠"轿车在永寿梁蜿蜒的山路上缓慢前行。车内暖气不足,车窗上结着薄霜,年轻的综合科副科长裴育民坐在后排,不时用手帕擦拭着因山路颠簸而碰到的车窗。四个小时的漫长车程中,市委书记祝新民除了偶尔与秘书交谈几句工作外,始终没有向这位年轻人说明为何特意带他同行。这种沉默不是疏忽,而是一种考验,一种期待,一种机关工作中特有的默契培养方式。
车窗外,北部山区的冬景萧瑟而壮美。盘山公路像一条灰白色的带子,缠绕在陡峭的山体上。车轮碾过碎石的声音,发动机吃力的轰鸣,还有不时传来的刹车片摩擦声,构成了这段旅程的特殊背景音。在这样单调的环境中,人的思绪往往会飘向远方。
"为什么祝书记要带我来?"作者心中揣着无声的疑问:书记未言明任务,此行究竟何意?这个问题在裴育民脑海中反复闪现。作为综合科副科长,他并非书记的贴身秘书,日常工作也多是处理文件材料。但多年的机关工作经验告诉他,领导的一举一动都有其深意。也许正是这种善于思考的习惯,让他开始主动揣摩此行的意义。
二、长武之夜:无声的担当
当省长侯宗宾一行抵达长武县马不停蹄调研走访之后,侯省长要求晚上加班召开汇报会,听取县上的工作汇报。在会议开始之前,裴育民一颗勤勉履职之心早已默默发力,他已完成了初步的观察和准备。他注意到县招待所的会议室桌椅摆放不够整齐,立即动手调整;发现麦克风有杂音,马上联系工作人员更换;看到会议材料页码有误,悄悄重新装订。这些细微的工作,他都默默完成,没有惊动任何人。
晚上的汇报会持续到深夜。当最后一位领导发言结束,与会者纷纷离场时,裴育民却留了下来。他仔细检查每个座位,确保没有遗漏重要文件;他测试了音响设备,确认第二天可以正常使用。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体现了一个机关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素养。这些细微处的担当,恰似树木悄然伸展的根系,虽不见于地表,却默默支撑着整片森林的繁茂生长。
回到招待所房间已是深夜十点半。大多数人会选择立即休息,毕竟第二天还要早起送行。但裴育民却打开台灯,铺开稿纸,开始梳理一天的工作见闻。他回想着侯省长的每一句讲话,祝书记的每一个指示,县里同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窗外的寒风呼啸,室内的暖气不足,他披着外套,呵气成霜,却坚持把两千多字的汇报材料一气呵成。
三、默契的养成:从被动到主动
当书记次日开口布置任务之际,裴育民掏出口袋文稿的动作宛若一道无声闪电。当祝书记看到这份提前完成的材料时,眼中闪过的不仅是惊讶,更有一份欣慰。这种欣慰,来自于发现了一个可造之材的喜悦。祝书记那几秒钟的凝望,映照出机关工作中最明亮的真理:真正卓越的齿轮,从不坐等外力驱动。这份超前一步的自觉,背后是朴素而深刻的职责认同——每一丝心血付出,皆为事业大局添砖加瓦;每一处细节用心,都是推动任务落地的无形力量。没有这般发自内心的责任驱动,再严密的制度亦不过是空转的机器。在机关工作中,能够准确理解领导意图并主动落实的人,就像黑暗中的星光,虽不耀眼,却能为前行指明方向。
由此,一种超越言语的信任在无声互动中悄然生长。当书记日后多次点他随行却仍不言任务,当办公室欲换他人书记只一句“那就算了”——这便是信任沉淀的明证。此种默契绝非靠察言观色或表面功夫可得,而是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在无数个“主动一步”的瞬间,在无数个“以心度心”的理解中,由共同的事业追求淬炼而成。它如炭火般无光却恒久温暖,维系着团队最坚实的纽带。
裴育民在与祝书记的默契中,深谙祝书记的工作作风:祝书记很少直接下达明确的指令,他更习惯于用眼神、语气或者简短的提示来传达意图。这就要求秘书们必须学会听话听音,从只言片语中捕捉关键信息。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无数次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四、机关文化的深层解读
这种心照不宣的工作方式,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机关文化的精髓。在等级分明、程序严谨的行政体系中,过分的直白有时会显得生硬,而适度的含蓄反而能够创造更和谐的工作氛围。领导不把话说透,既是对下属能力的考验,也是给予发挥空间的表现。如同老木匠留白于木,正是为了等待后来者以内心的悟性与担当去填补空间。
当代管理学强调"授权"与"赋能",而这种中国特色的默契培养,恰恰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授权方式。它不仅仅是职责的明确划分,更是信任的逐步建立。当一位领导不再事事明言,而是允许下属主动思考、超前预谋时,真正的团队默契就开始形成了。
裴育民后来总结道:"在机关工作,不能只做传声筒,要成为思考者。领导想到的,你要想到;领导没想到的,你也要想到。"这种超前思维,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对事业的真诚投入。
五、现代启示:在快节奏中保持定力
在信息化时代浪潮拍岸的今天,,机关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微信、OA系统让沟通变得即时高效,但也容易让人陷入被动回应的怪圈。文件来了就处理,通知到了就执行,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这时候,重温那个冬夜长武县招待所里的灯光,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文中作者“伏案疾书于深夜”的身影,正是对现代职场机械思维的一剂清醒解毒散——真正驱动事业的引擎,并非冰冷指令,而在每一位工作者心中那勇于担当的炬火。每一份发自内心的主动承担,都是对组织生命力的无声输血。
真正的职业素养,不在于响应速度有多快,而在于思考深度有多深;不在于执行力度有多大,而在于用心程度有多真。当所有人都沉迷于即时通讯的便捷时,能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的人,反而显得尤为珍贵。
六、传承与创新:默契的新内涵
随着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机关工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新一代工作者更倾向于直截了当的沟通,这对传统的默契文化提出了挑战。如何在保留优良传统的同时,适应新的工作风格,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也许,未来的机关默契将呈现出新的面貌:既有传统的深思熟虑,又有现代的开放透明;既保持必要的含蓄内敛,又增加适度的直接表达。但无论如何变化,那颗为事业主动担当的初心不应改变。
就像当年祝书记眼中闪过的惊喜,就像裴育民笔下流淌的文字,真正的职业光芒,永远来自于内心的那份自觉与担当。在这个意义上,1987年冬日的长武之行,不仅是一段个人记忆,更是一堂生动的职业课。
附:
跟市委书记下乡
文/裴育民
1987年冬的一天,办公室主任通知让我准备一下,跟祝新民书记下乡去。我问去哪里?他说去长武县,省长侯宗宾要到长武县调研并现场办公。我即刻简单收拾一下就下楼在大院等候。当时,祝新民同志担任中共咸阳市委书记。 不一会儿,祝新民同志从他办公室出来看见我说:“走,到长武去,侯省长下午要到长武县看看。”随即我与他及他的秘书一同乘车去长武县。
那时,312国道还没有改造成现在的样子,路面很窄,弯道很多,车速很慢。最难走的要算永寿梁那段路,汽车沿着那蜿蜒的盘山公路转来转去,绕到了山顶,再绕来绕去又转到沟底。就是那辆当时最好的“皇冠”车赶到长武也跑了4个小时。
那天下午两点左右侯省长和省直部门一些厅局长到达长武,他们是从铜川市赶过来的。到长武后也没有休息,就直接按照县上的安排看了县办企业、学校和农村点,县上领导边走边介绍各类情况,整整看了一下午时间。
晚上,侯省长加班召开汇报会,要听取县上工作汇报。 在会议开始前,我先查看了领导座次排序对不对,麦克风音响有没有问题,随后在会议室门前招呼省上同志进入自己座位。晚上七点半中央《新闻联播》之后,与会同志陆续进入会场。大概考虑到《新闻联播》是领导干部必看节目,才把会议安排在七点四十开始。 汇报会先由长武县委书记全面汇报县上工作,并就县办酒厂等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需要省上扶持的问题重点做了说明。
祝新民书记也就长武经济社会发展谈了意见。随后,省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就扶助长武重点项目建设提出了建议。最后,侯宗宾省长作了表态发言,特别是对长武县提出需要省上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当即表示由省财政和相关部门给予解决。
会议结束之后我到祝书记房间看他还有什么事儿,他正在和省上几位厅长说话,对我说:“没啥事,你休息去吧。”回到我的房间快十点半了。我想书记身边配有秘书,他却又让我也跟他到长武来,在市委出发时并没有交待我是什么任务,在车上也没有说让我来干啥,到长武后还是没有叮嘱我做什么。但我觉得书记让我来肯定是有任务的,这个任务大概就是要把这次活动的情况汇集起来,同时也要操心联络和搞好工作衔接协调事宜。
这些事,书记虽然一直没有说明,而我应该清楚是来干什么的,不应是看热闹、白吃饭来的。因而,不管是不是我的任务,我得替书记操心。于是就去看看会场准备工作,招呼省上同志住宿安排和生活等问题,不出现任何工作疏漏和差错,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早到晚,一切事情进展都很顺利,大家也都忙碌了一整天,第二天早上省长和厅长们就要离开长武,至此,工作上的事情基本结束了。但我作为综合科副科长,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把省长这次调研和现场办公会情况写个汇总材料,尽管祝新民书记没有说明这件事,而我是应该想到的。于是,我就开始汇总情况,写草稿,写好后又清誉一遍,大体两千字左右的材料形成了。此时看看表,已是夜里一点钟,我才漱洗休息。
第二天早饭后送别侯省长一行,我们随祝书记乘车回咸阳,赶中午12点整到达市委。下午上班后两点半左右,祝书记打电话让我到他办公室去一下,我立即前往。他说:“你把昨天侯省长在长武的活动写个材料,给《咸阳报》送去。”他刚说完这话,我就从衣服口袋里掏出昨晚写好的稿子递给他说:“我写了个初稿,你看行不行?”他接过稿子抬起头凝视了我几秒钟,然后低头专心看起了稿子。
大约五六分钟后,他拿起笔在上边改动了几个字后说:“给报社,明天见报。”我随即将稿子交给通讯员小马,让他送报社并告知明天见报。 从祝书记当时惊异的目光中,我意识到他完全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把稿子写好了。他当时才准备给我布置任务,没想到我已完成了任务。甚至他也许联想到一直没有给我说去了干什么,而我却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且提前达到了他的想法和要求。后来我看见他改动的部分共有6个字,可以说这个材料他是满意的。
自那次之后,祝书记下乡或有重要活动,多次要我也跟他去,有时仍然是不明确给你布置任务,也不交待要干什么事情,我只能跟上他,做我认为应该做的工作。我们在一种默契中相互理解着对方,更多的是我思考着他的想法和要求。有一次我请假回老家,后听说祝书记让办公室通知我跟他下乡,办公室领导安排了另外同志去,书记说那就算了。
多年的党务和行政工作经历,我的体会是:在各级领导身边工作的人,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超前思维意识,尤其是在工作上要力争想在领导之前,提早谋划。要思考领导在想什么,关注哪些重大战略和方向性的问题,工作侧重点在什么地方,如果能在这些方面为领导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就算是发挥了“参谋和助手”的作用。同时,也要提升和历练自己的悟性,开扩思路,培养独到的思考能力。这样,你就会在工作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而不是被动地去应付。
作者简介:马守君,礼泉县烟霞镇人,文学教育、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语文教育改革专家,教育部全国硕士论文评审专家,曾获国家级全国优秀硕士生导师。亲自指导和培养的硕士二百多名,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骨干教师和语文名师。出版著作、发表核心论文、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若干。《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