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兼总编:陈常河
编发:陈常河
父子深情的真切写照
——刘兵先生《五绝·父亲》简析
文/ 桓 妤
诗人刘兵先生《五绝·父亲》【依偎父怀里,褒子好荣骄。抚顶催苗壮,涓流润梦遥】,以短短二十字,描绘出父子情深的永恒画卷。诗中“依偎父怀里,褒子好荣骄”的温情画面,与“抚顶催苗壮,涓流润梦遥”的深沉父爱形成呼应,将东方文化中特有的含蓄亲情与生命哲思熔铸于方寸之间。
意象中的生命图景
“依偎父怀里”的具象场景,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为天”的伦理观念。父亲宽厚的胸膛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庇护所,更是精神世界的港湾。这种身体接触的亲密感,与王单单诗中“颤巍巍地探出半个身子”的细节形成互文——前者是幼年对父亲的依恋,后者是成年后对父亲的守护,共同构建出父子关系的时空纵深感。
“褒子好荣骄”的转折颇具深意。“褒子”既指受父亲宠爱的孩子,又暗含“褒扬”的褒义,揭示出父亲对子女成就的期许。这种期许不同于《背影》中朱自清父亲“匆匆远去”的背影所承载的沉重,而是以“荣骄”二字展现父爱中特有的欣慰与自豪,恰如李曾伯词中“屋仅一椽,田姑二顷”的清贫生活里,仍能“正新簄初熟”般透出生命的盎然生机。
抚顶中的生命哲学
“抚顶催苗壮”的意象极具东方智慧。父亲的手掌既是具象的抚触,又是抽象的传承。这种身体接触与《温暖的亲情在暮色中闪亮》中“喊父亲吃饭”的呼唤异曲同工,都是通过日常动作传递深沉情感。但刘诗更进一步,将“催苗壮”的抚顶动作升华为生命教育——父亲用双手托起的不只是子女的身体,更是精神的成长。
“涓流润梦遥”的比喻堪称神来之笔。涓涓细流看似柔弱,却能“润物细无声”,暗合中国哲学中“上善若水”的智慧。这种润泽不同于《父亲》中“帮我关灯,检查水管”的具象关怀,而是以更抽象的方式滋养子女的精神世界,恰如冯友兰晚年“在哲学的清纯世界中自得其乐”般,将生命智慧化作滋养后代的甘露。
时空交织的永恒主题
诗中“依偎”与“抚顶”形成时空对话:幼年的依偎是当下的温暖,抚顶的期许是未来的指引。这种时空交织的写法,与王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的自然理趣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有限中见无限,在短暂中见永恒。父亲的怀抱是生命的起点,抚顶的手掌是精神的起点,而“涓流润梦遥”则指向永恒的精神传承。
诗末“梦遥”二字尤见功力。它既指子女的人生理想,又暗含父亲对子女超越时空的期许。这种期许不同于《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甚至父亲也会不自觉地树立着自己的伟岸与威严”的直白,而是以更诗性的方式展现父爱的深沉与宽广。
总之,刘兵先生的这首《五绝·父亲》,在短短二十字中构建出父爱的三重维度:具象的怀抱温暖、抽象的精神传承、永恒的生命期许。这种写法既继承了《诗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又融入现代诗对生命哲思的探索。当我们在暮色中“喊父亲吃饭”,在父亲墓前“交待家里情况”时,或许更能体会“涓流润梦遥”的深意——父爱如山,
却以水的姿态流淌于儿女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