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 荷
秋雨
淅淅沥沥
下的个不停
残荷旁听雨声
好像是
黛玉來了
她那
弱不禁风的身子
多像一缕雨丝
难道她们
共用一副瘦弱的骨髂
秋荷
在秋雨中
轻舞
宛如一位
弱不禁风的老妪
披着薄衫
虽然
不再碧绿
但风韵犹存
秋荷的叶
在萧瑟的风中
轻卷
渐渐的
渐渐的泛黄
仿佛
是被时间
打磨过
变成一件青铜器
边缘微黄
带着岁月的痕迹
秋风
掠过荷塘
残荷轻轻摇曳
仿佛是古琴的余韵
那低垂的叶片
在水面上
写下褪色的诗行
荷梗在秋波里
画着篆书
而风
是看不见的手
临摹着王義之的兰亭序
秋荷
在风中跳着舞蹈
那慢三快四
带着禅意
当西风数完
第一百零八颗念珠
秋荷便褪去罗裳
露出瘦金筋骨
那些曲折的线条
是冬天写给春天的密码
是瘦骨嶙峋的自写诗
文/万重山
以残荷为笺,书生命哲思——评万重山诗歌《残荷》
万重山的《残荷》以细腻而灵动的笔触,将秋日荷塘的残败之景转化为充满诗意与哲思的意象群。诗人借残荷在秋雨、秋风中的姿态,编织出生命轮回、岁月沧桑与精神风骨的多维诗篇,在古典意境与现代诗性的交融中,赋予残荷超越表象的深刻内涵。
诗歌开篇以“秋雨/淅淅沥沥/下的个不停”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紧接着“残荷旁听雨声/好像是/黛玉来了”,通过联想将残荷与《红楼梦》中柔弱却灵秀的林黛玉勾连,以“一缕雨丝”“瘦弱的骨髂”的比喻,既描绘出残荷在雨中的纤弱形态,又赋予其文人式的诗意悲情,使自然景物沾染人文气息,为残荷注入了文化底蕴与情感温度。
在对残荷形态的刻画中,诗人运用多个精妙比喻构建独特的审美空间。“宛如一位/弱不禁风的老妪”“渐渐的/渐渐的泛黄/仿佛/是被时间/打磨过/变成一件青铜器”,将残荷比作老妪与青铜器,前者以生命的衰老过程展现自然规律,后者以金属的厚重质感凸显岁月沉淀的价值,在“不再碧绿”与“风韵犹存”的矛盾表述中,揭示出生命褪去浮华后依然坚韧的内在美。
诗歌后半段,诗人将残荷置于秋风的动态场景中,赋予其更丰富的象征意义。“仿佛是古琴的余韵”“写下褪色的诗行”“画着篆书”等诗句,将残荷的摇曳姿态与古典艺术相融合,使残荷成为文化符号的载体;而“当西风数完/第一百零八颗念珠/秋荷便褪去罗裳/露出瘦金筋骨”,则借佛教意象与书法术语,将残荷的凋零升华为精神层面的超脱,暗示生命在历经风雨后获得的澄明与通透。“那些曲折的线条/是冬天写给春天的密码”更以充满哲思的笔触,将残荷的形态转化为生命轮回的隐喻,展现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豁达接纳。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采用虚实相生的表达策略,现实中的秋雨、残荷与想象中的黛玉、书法、佛偈交织,拓宽了诗歌的意境空间;长短句错落的节奏与通感手法的运用(如“秋风……仿佛是古琴的余韵”),使诗歌兼具音乐性与画面感。诗人以残荷为镜,映照出生命从盛放走向凋零时依然坚韧、优雅的姿态,在萧瑟的秋景中,奏响一曲对生命本质礼赞的哲学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