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桦源/编发)
《编者按:2019年6月,我向时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的陈弘先生索要一些“精神养料,他思索片刻后赠送我此书;我先后熟读此书把扉页都翻旧啦,且将它装入口袋携带在身边辗转海内外,向多位好友推崇;他孜孜不倦坚守着理想的天空激荡着我们一路前行!今又读此著作突发念想,把陈弘先生为此书作的自序发给读者朋友们,一起学习》
陈弘自序:这不是一部学术著作,也不是文学作品,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追寻“理想的大学”的实践中,以演讲和随笔的形式表达的所思所感。
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重心逐渐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我有幸在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亲历这一进程,和许许多多同行一样,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情怀叩问前行。在不绝于耳的要求大学“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声音中,如何避免大学成为象牙塔而又不至于完全世俗化?如何在深度融入社会和保持独立精神之间取舍平衡?许多大学管理者都试图回答这类问题,于是就有“理想的大学和大学的理想”的讨论和实践。
在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是容纳百川万物的海洋,是特性各异彼此相依的生命个体组成的生态群,是具有丰富精神养料的肥沃土壤,是一方值得终生守望的精神家园,是一个不断闪现创新火花的思想孵化器。大学要对学生进行高水平的专业教育,但不能将教育过度功利化、工具化。专业训练和人格养成二者不可偏废。大学要办出“闲花落地、润物无声”般的文化氛围,为学生营造安全、健康、富有营养的精神环境,让学生自由而蓬勃地生长。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这两件事做好都不容易,后者更重要也更难。
办好一所大学,最宝贵而又最稀缺的资源还是教育思想。若管理者没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就不会有理想的大学。多年来,我信奉苏霍姆林斯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的观点,因而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教育理论,传播我所尊崇的教育家的思想,宣讲我个人的一些思考,日积月累,便形成这些文字。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亲笔所写、亲口所讲,事前事后也没请人加工润色。其中文字粗糙、内容浅薄之处,敬请读者诸君宽容。我的很多观点得益于读书的启发,因此我将这些年读过的教育类著作附录于后,以表达我对很多未曾谋面的良师益友的谢意。我身边的同事可以证明,写作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除工作报告和汇报材料以外,从来没有让人代拟过任何文稿。这当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优点,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我思故我在,我手写我心。我的许多观点在学生成长中得到验证,我由此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价值和愉悦。
驱动我满腔热忱追寻理想的大学的动力之一,是笃信教育改变人生,希望为众多求知者搭建进步的阶梯。我目前供职的湖南科技学院,2002年以前叫零陵师专,地处湘西南永州,离省会长沙约330公里,是湖南省内地理位置最偏远的几所高校之一。1999年以后升格新办的本科院校,大多远离中心城市,基础条件相对较弱,人才、资金、社会影响等方面均短板。
在以区位和等级决定资源配置的中国大学体系中,办好这类大学非易事。
然而,“位卑未敢忘忧国”。把这类大学办好,既是历史责任,也是良心所系。不同地区都有好的大学、不同层次的人民都有机会受到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共享与公平。我们这类大学,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平民家庭,他们怀着“读书改变命运”的巨大希望,且把这种希望托付给我们,难道我们不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好一点的教育吗?我曾数次赴美国和英国多所大学考察学习,除羡慕英美大学浓郁的教育氛围外,更感叹发达国家教育资源的均衡。无论知名大学还是社区学院,无论中心地带或是偏远地区的高校,各有特色,各安其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往,我们学习借鉴欧美国家大学管理经验较多,而从国家层面的宏观视野研究大学均衡发展相对较少。我认为,比较研究中西大学的整体差异,听听来自远离中心城市的大学的声音,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在追寻理想的大学的路上,纵使山重水复,美好的“又一村”总是在召唤我们。
相信若干年之后,我们会看到中国教育的深刻变化。回首往事,但愿无怨无悔,且为曾经用心用力深耕于大学这方热土而自豪。
【人物简介:陈弘,男,1964年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二级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导,曾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委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湖南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各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省级横向课题基金2项。在《中国行政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4部,国家一流课程《农村公共管理》主讲人之一,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担任国家智能社区治理社会实验基地负责人、湖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首席专家,获得湖南省哲学社科成果奖等多项荣誉;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人、湖南省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省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十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曾在四所高校就任领导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