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历史如蜿蜒的长河,在岁月里静静流淌,它见证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壮阔征程。在乐昌市皈塘革命老区,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勋章闪耀,没有金杯加身,却为民族独立、人民安康,在硝烟战火中毅然奔赴前线,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永不褪色的英雄乐章。而一张泛黄的“工作证”,正是打开这段往事的钥匙。
一、乡邻记忆里的“暖心革命者”
李明,皈塘老区京口村人。据坪石龙珠村村民邱辉明回忆,李明往返京口与黄圃时,总爱在龙珠村停留。他性格文静、待人亲和,见村民插秧割禾,总会挽起袖子搭把手;路过田间,村民摘黄瓜递给他解渴,他必笑着连声道谢:“多谢老乡,不用客气!”
更让邱辉明难忘的是,李明常向村民讲述革命道理:“要团结一切力量为穷人谋出路,队伍里不分地方武装和红军,都得平等相待。”他还提起打游击的经历:“李麻子(李林)、李英杰他们在新岩下打鬼子,打完一枪就换地方,打得日军晕头转向!”说这话时,他眼里闪着光,满是战斗的自豪。而对家人,他也用亲身经历教育孩子——有次押解犯人路过广北麻冲,见9岁的儿子李庚林在路边割茅草,他忍不住落泪:“孩子,爹是在为政府做事啊……”
二、从守护张学良到投身游击的隐秘征程
据皈塘老区京口英烈李家烜之子李金生回忆,1937年冬,特务队长刘乙光接到戴笠密电,将张学良将军从萍乡转移至湖南郴州苏仙庵囚禁。次年1月,李明受命前往苏仙岭负责保护工作,一待便是半年。彼时张学良写下“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诗句,常对窗外桂花树开枪泄愤,古树上至今留有弹痕。
1938年春,张学良被转移至沅陵后,李明重返皈塘,在京口支部继续从事地下游击活动。后来,他又加入乐昌县人民政府支前征粮工作队,在第五区黄圃乡奔波。然而,1950年3月,这位为革命奔走半生的战士,在黄圃乡政府惨遭土匪杀害,年仅37岁。
三、历史长河里永不褪色的丰碑
如今,刀光剑影的年代虽已远去,但历史从未忘记:李明作为工农红军湘粤边赤色游击队员,曾为李英杰联络游击队组织(《乐昌英烈》P64页记载);1945年粤北战役中,他与无数战士在坪乐战区浴血奋战……这些用生命铺就的道路,终让后人迎来和平的曙光。
当我们在安宁中回望,更应铭记:今日的幸福,是先烈们用血肉换来的。就让这张“工作证”、这段记忆,成为永不褪色的坐标,让流金岁月里的英雄精神,在时光中永远闪耀。
注:
1. 邱辉明(1935.9- ),坪石镇龙珠村人,亲历李明革命活动片段;
2. 李金生(1935.9.3- ),京口村人,李家烜英烈的后代,口述历史见证者;
3. 李明的革命轨迹,在地方史料中均有明确记载,其工作证影印件现收藏于皈塘村史馆。
作者简介:
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