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写千般美
——《揽一片锦绣》序
黄 山
初识黄卫平,是在《韶关日报》读她的一篇篇精美散文。其中《给我一个山魂》写道:“......人贪婪地望,一重山,一重水,山山水水让人感到山的刚直、水的阴柔”,人便感知“生命的回归”。文字活泼,跌宕,细腻,清丽,隐隐透出作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某种渊源。
不出所料,原来黄卫平在中学教她的学生精读《小石潭记》、《江雪》,就望见了“诗的远方”。文章可立身。黄卫平调到韶关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并当了侨刊《粤北乡情》副主编。我是《粤北乡情》的热心读者和投稿者。我们成了文友。我觉得粤北选择了她,“乡情”选择了她,侨胞选择了她。她为人随和、热忱、温情、低调、务实,无机心,无俗念。她主编的《粤北乡情》贵真贵情,雅俗共赏,留得住侨胞侨属的心,连得紧广大读者的意,还联结了市县一批文学爱好者。上世纪90年代前后,韶关经济不算发达,却涌现一批追求文学的青年,被广东省委宣传部称为“粤北现象”。《粤北乡情》这片园地,起到一定的滋润作用。
韶关的那些年,人们常见黄卫平在市里许多重大外事、侨务活动中频频出现。正是出得外交厅堂,登得文学殿堂。特殊身份,侨务作风,师范人表,编辑大姐,写作实力派,这样的人,不写出美的人和事,不写出美好的大千世界,怎肯善罢甘休?
怎么不是呢?黄卫平在职时,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侨刊、对外宣传研讨会及行业学习交流。马踏飞燕,大江南北,大半个中国她都跑过。这些侨务工作者哟,最懂得华侨华人的心里渴求。人家在海外,带着眷念祖国和家园的愿望回来。人家是朝觐啊,朝觐“乡愁”,朝觐“乡情”。有朋自远方来,第一接待就是游览。把家珍展示给人看,把家园的情怀捧出给人看,那些都是刻在骨子里的中华文化、经典记忆,黄卫平是那种专为成功做准备的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见所思所识写下来,就成了别样的景点,不一样的世界。
她有令人佩服的一手,她善于寻找,寻找藏在深处的东西。每到一处,她总能与同行朋友、导游、牧民、渔民、僧人、少数民族群众、路人近距离接触,挖掘生活深处之美,于是笔下就有了精彩,直达人生,直达人性。许多时候,读着她的文字,景美、物美、风情美、文字美,甚至史论都变成形象美。在内蒙古五原县,丰收的黄河河套,阴山北麓的草原,她向当地同行了解历史,把谜一样的匈奴、突厥、鲜卑、女真、成吉思汗旧事演绎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直教人怦然心动。黄卫平的视野豁然开阔起来,她把游记空间写得更加宽广旷达,尽显厚重深挚的家国情怀——华山的超级限攀登,长白山的深切寄情,蓬莱仙境的放眼眺望;登泰山领悟“教化人的真谛”;在丽江呼唤玉龙圣山;在印尼追忆周总理万隆会议向全世界发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宣言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西极村寻找三十六国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在帕米尔高原寻觅古丝绸之路和唐僧取经的踪迹;在盘龙古道领略“走过人生所有弯路,从此尽是坦途”的哲学;在黄河壶口体验黄河之水天上来,觉醒之后的中国无论多么高险陡峭地段仍自由自主势不可挡的力量。更加使人读后热泪盈眶的,是写革命圣地延安的《一壶煮沸信天游》。作者来到宝塔山延河岸,吟颂贺敬之的《回延安》,重温毛主席和党中央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到达这里,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光辉历程。宝塔山灯光秀照耀得人热血沸腾,她和团友伴随激昂的《黄河大合唱》,继续奔向平遥古城、晋商古镇、黄河画廊......
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被黄卫平和她的同伴们改写了。写成“人生七十最会玩”。
这本集子近半是黄卫平退休后的新作。人文俱老,老到、老练、老辣、老当益壮,偏向险中行,偏向不可能变成可能。矛盾高度统一,新锐了得!让我们读读《川藏行日记》、《南疆行》系列。
“梨花开,春带雨”,黄卫平熟听李胜素优美绝伦的京剧唱腔,像此曲只应天上有。可曾知道梨花开,开上天?五年前的早春三月,川藏线上瑞雪未退,梨花一路。夜宿甲居藏寨民宿,但见梨花开满后院,白花花,银闪闪,越过墙,钻进窗,房内一株大梨树,蓦然翘首,何等的烂漫。第二天依然是梨花满天,恰逢藏族金川县“老树梨花节”。沿着317、318国道,烂漫到雪山,烂漫到拉萨城。可能是黄卫平他们这一行人带了头,如今的川藏公路哟,开房车的、单枪匹马徒步跋涉的、拉车的、推着滚滚车轮的,各式各样的进藏达人络绎不绝。相信这本集子问世之后,还有更多的后来人玩着走进西藏。
到《南疆行》系列,可以说黄卫平手中之笔已磨得更加轻松自如,潇洒逼人。她是一口气接着一口气,从《南疆行之一》写到《南疆行之七》。到此,黄卫平从“诗与远方”回过头来补上与柳宗元的那段情缘了,这一幕是水到渠成的。去年五月,她终于走进了湖南永州,《感知永州》,《醉在湘西》。年轻时的邂逅有时是会影响一生的。那日她走进柳子庙,走进《小石潭记》的场景,与柳宗元面对面对话。她向柳子石像三鞠躬,心里恭敬地道“先生,我来过您生活过的地方”。几十年前的憧憬,完美地组合起来了。写到这里,我仿佛看见黄卫平在电脑前敲打键盘,手指像浔阳江上那位琵琶女,“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人间最美的旋律。
于是,我和黄卫平有共同的语言:写作,我们永远走在路上。旅游很美,写旅游更美。心很贵,情绪很贵。揽一片锦绣山河,心装最美的情绪,是我们追随的人生。
此为序。
(本文作者简介:黄山,原韶关市文化局副局长兼韶关市文联副主席、韶关市评论家协会主席。196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七十年代开始文艺创作,已发表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小说散文集《绿色的镜子》、散文集《丹霞之恋》、电视剧剧本《张九龄》(与人合作)、长篇小说《在河之洲》。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