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的桥
唐剑锋
大明湖,我已经记不清游过多少次了。冬天游过,春天游过,夏天游过。这次游大明湖,却是在初秋季节,且是坐着游船,走的是水路。阴历八月初的一天,天空晴朗,烈日出来照在身上,还是大汗淋漓,天气很热;不过一阵秋风吹过来,有一股凉爽的惬意,感觉很爽。
初秋,大明湖的水,是绿色的,两岸是绿色的,岸上的树也是绿色的。由近向远看去,满眼都是绿色;在蔚蓝天空镶嵌着点点白云的映照下,是那样的善解人意。走水路,与沿湖游,大不相同。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了更多的桥。据说,大明湖大大小小的桥,有32座。
游船划破平静的湖面,便有朵朵浪花跃起,使劲拍打着游船,像是向游人问好,又像是向游人致敬。浪花在游船的两则,欢快的跳跃着,在游船的尾部,甚至追出去老远,直至游船转弯。湖中的鱼,清晰可见,有的忍不住在远处跳出水面,更多的却是游在水中;岸上有游客将食物投入水中,那鱼便会欢快的集聚在一起,追逐着食物。有游客急忙拿出手机,要抓住这一瞬间。岸边的荷花,有的正在开花,有的已是果实累累,这一切,游人尽收眼中。
大明湖的桥,每一座都不重样,每一座都别具匠心。在桥梁的栏杆、材料、坡度选取上,既能满足交通功能,使桥上能走车、走人,桥下能通船,又使桥具有了景观效果。桥的内则,有题诗,有绘画。大明湖桥的命名,每一座都有历史渊源。据说,有些桥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如站在岸上可看到鹊华烟雨的鹊华桥、靠近可看到秋柳临风的秋柳桥,位置都发生了变动。坐游船从明湖景区东北端进入,首先看到北渚桥。北渚,北边的水中有小块陆地;桥恰好就在大明湖湖东最北边,又契合杜甫在济南写下的诗“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于是命名为北渚桥。
北渚桥,形状有赵州桥的影子,材质、做工比较精细,有点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韵致。接着就能看到鹊华桥。由北渚桥往南行驶300多米,众泉汇流牌坊以北,就是大明湖现存最大的桥——鹊华桥。鹊华桥五孔联拱,石制精美,桥两侧镂空石雕的栏板和云龙浮雕的柱头都可视为艺术品。游客手拿手机,不是全程录制,就是取景拍照;其实,坐在游船上,无需取景,只需找个角度,随处皆可成像。船上的景,与两岸的景,绝不相同;甚至岸上很难看到。
百花桥,为曾堤最南端。曾堤原名百花堤,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6月,52岁的曾巩来到济南,担任齐州地方首席长官。曾巩据实考察,在北城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包括修筑堤堰、疏浚水道、开挖新渠、修建水闸等,这条贯穿大明湖南北的“百花堤”,便是曾巩的政绩。“百花堤”修成之后,大明湖分成“西湖”与“东湖”,大堤成了人们从南岸登临北岸北渚亭的路径,常在百花堤上行走的人们亲切称为“曾堤”。大明湖南岸又有百花洲,桥亦取名百花。
百花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立交桥”。桥上通路,桥下中间的桥洞用于通航,南端的桥洞可供行人步行穿越。桥西亭廊临水,景色如画。史料记载,修完堤坝后曾巩曾写下《百花堤》诗:“如玉水中沙,谁为北湖路?久翳荒草根,未承青霞步。我为发其狂,修营极幽趣。发直而砥平,骅骝可驰骛。周以百花林,繁香漫清露。间以绿杨阴,芳风转朝暮。飞梁凭太虚,榭嶢蹑烟雾。直逼高城巅,海岱归指顾。为州乏长材,幸岁足杭余。与众饱而嬉,陶然无外慕。”
芦花桥,周边长满了芦苇,秋天“苇花摇白,一望弥漫,可称秋雪”。大明湖秋天的代表景观,就是“秋容芦雪”,故称芦花桥。桥栏颇为精致,桥南是小湖,桥东北方向可见超然楼。《北京的桥》有北京的特色,大明湖的桥,有大明湖的味道,不实地去看一看,你就很难理解大明湖的美,不仅在水面,也在桥上,也在水中。
桥不仅是一座建筑物,能为行人带来便利,也是一座景观,也是一件艺术品。于是,我对大明湖的美,又多了一层认识;我对先人的智慧,又多了一份敬意。
大明湖北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