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邮北门大街
杨德彪
2023年4年27日
北门外的北门大街,始于宋。宋称“太平街”,明称“北门外街”,清始称“北门大街”。朝朝代代的繁华与落寞,早已在这条街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核心街区。著名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沈阳,江苏省古建筑首席专家戚德跃等都曾考察过北门大街,并感叹:这样原汁原味的历史街区在全国少见。
一、古街巷肌理清晰完整。先人是聪慧的,非常注重街区营造的相对对称性和联通性。以北门大街为中轴线,向两边延伸无数对称的街巷。略呈“非”字型循环布局。且大街连小街,小街接大巷,大巷通小巷,小巷又回通大街。像人体经络,动脉和静脉形成闭环回路一样。在巷与巷拐弯的窄长地带,为便于轿夫通行,墙角有“拐弯抹角”,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建筑文化合理性、人文性的理解和传统古建筑的生命力。
二、建筑文化特别丰富。街面为铺(店),巷为户,呈典型的历史街区风貌。街面商铺建筑高度错落有致,铺面开间大小有别,门的样式有铺闼子门、对开门、独扇门等,别具一格。一字排行,紧密相依。铺与铺之间没有滴水,既节约土地,又体现和谐共处、和气生财的营商环境。整条街从明清时期到民国、从民国时期到解放初期,从解放初期到50、60、70年代的建筑都有,文革时期的特殊建筑尤存,真实反映了历史建筑的可识别性和建筑文化的多样性。住宅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有前店后作的四合院,有二层小楼,有三进、五进建筑群的大户人家,也有二给头、三给头的小户人家。装饰既有各种纹饰花梁雕栋门窗格扇的木作,也有精美的镂空砖雕门头。她们经过数百年的风霜露宿,尽管显得有些苍老,但至今还耐看、有味。
三、老字号、老行当尚存。整条街上没有现代高科技产品,商业业态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农耕经济手工业模式。有篾匠铺、白铁匠铺、修鞋铺;小面馆、小酒馆;小百货、小日杂、商贸店;还有小酱醋坊、无线电修理、裁缝铺、澡堂子等。业主大多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们与老街已经结下了缘分,彼此映衬着、守护着,也正因为他们的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传承。他们是这条街上的主人,也是这条街上的胆,更是这条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原住居民留住了乡愁。历史上北门大街是最繁华的,随着时代发展,城市东迁,大部分60后的居民已迁出。留守的都是70、80岁以上的老人。也怪,生长于这条街上的原住居民大多长寿、健康,仍保持着原住居民的生活习性。早上起床生个煤球炉,去厕所倒个痰盂,机夹的水面用竹筛晒一晒,去邻里家串串门、拉拉家常,铺子里摆个小方桌掼个蛋,或三两个人两三道菜喝个小酒,谈笑风生、轻松快活、自得其乐。也许这就是这条街上原住居民的精神领地。他们舍不得离开,也不愿意离开。每逢过时过节,无论是在外地的还是本地的,子女们都回家看望父母,帮助父母洗衣服、打扫卫生。烧几个菜吃个团圆饭,脸上始终挂着笑容,这是真正的回家,父母在老家就在,父母不在了,老街还在,也许这就是——乡愁。 高邮北门大街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健康的活着,这是我们的幸运。如何通过守正创新,让她活的更有尊严,更有时代气息,这是我们必须要破译的“密码”。供稿:杨德彪编辑:马青青路一样。在巷与巷拐弯的窄长地带,为便于轿夫通行,墙角有“拐弯抹角”,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建筑文化合理性、人文性的理解和传统古建筑的生命力。(原载:高邮市文化研究院公众号)
作者:杨德彪研究员。1964年出生,江苏高邮人,1985年从部队分配至高邮市文教局工作。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和文物保护工作。现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大运河扬州专委会委员,高邮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