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名诗二百篇赏析》:
元好问与济南关系的“两个极致”:元好问二诗赏析
侯林 侯环
“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缨之篇”,济南历代诗文,乃济南最为宝贵的文化珍藏。它是名人雅士对于济南山川、风物、人文的审美观照,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存感悟与超越之思;它蕴含着济南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更是美如珠玑、灿若云霞的美篇佳作。惜乎,由于年深日久、阅读障碍等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依然未能很好地利用之,有的甚至埋藏在历史深处,不为读者所知。基于此,《风香历下》自即日起,特开设《济南美文一百篇赏析》与《济南名诗二百首赏析》专栏,从数以万计的诗文中加以遴选,旨在通过审美的艺术欣赏的方式,让古代诗文辉耀当今,发挥其建设文化泉城的价值与作用。
诗作:
泛舟大明湖待杜子不至
元好问
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山从阳邱西来青一湾,天公掷下半玉环。
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
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
江妃不惜水芝香,狼藉秋风与秋露。
兰襟郁郁散芳泽,罗袜盈盈见微步。
晚晴一赋画不成,枉著风标夸白鹭。
我时骖鸾追散仙,但见金支翠蕤相后先。
眼花耳热不称意,高唱吴歌叩两舷。
唤取樊川摇醉笔,风流聊与付他年。
(《元好问全集》卷第五《杂言》山西古籍2004年版)

书影:元好问《泛舟大明湖》
《济南杂诗十首》其十
元好问
看山看水自由身,著处题诗发兴新。
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
(《元好问全集》卷第十二《七言绝句》山西古籍2004年版)

书影:元好问《济南杂诗十首》其十
诗人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父亲元德明以诗知名,老师郝天挺又是著名的学者,他自少年时代便有极好的文化教养。金兴定五年(1221)进士,后做过几任县令,最后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在金元之际被视为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诗人。著有《遗山先生全集》,小说《续夷坚志》,编著《中州集》、《唐代鼓吹》等。
注释:
待杜子不至:杜子,谓元好问好友,济南长清名士、散曲家杜仁杰。
江妃:传说中的神女。出自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
水芝:荷花的别名。
晚晴一赋:指杜牧《晚晴赋》。作品描绘秋日雨后郊园的晚晴景色,抒发了作者隐居的感想愿望。
樊川:唐代诗人杜牧的别称。杜牧别业樊川,著有《樊川集》,故称。
赏析:
元好问对济南情有独钟,一生曾三次来济南。第一次来济南,是五岁时随叔父元格赴任去掖县(今山东莱州市)。第二次来济南的缘由,他在《济南行记》中作了说明:“长大来,闻人谈此州风物之美、游观之富,每以不得一游为恨。”后来,终于在蒙古太宗七年(1235)七月,在时任济南漕事从事的好友李辅之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次济南之行。写下《济南行记》众多咏歌济南山水、人文的作品。清代王士禛说:“元好问济南题咏,尤多而工。”(《居易录》)。元好问有关济南的诗词共有22首之多。
笔者以为,在于济南的关系上,元好问创造了两个极致,一是与济南山水而言,他以超越群伦的创作,成为了济南“水中山”美景的极致咏歌者。二是与济南而言,他以极具个性色彩的主体抒情,成为了外埠人挚爱济南的极致抒写者。
其一,“水底看山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济南“水中山”美景的极致咏歌者
《泛舟大明湖待杜子不至》中,诗人以优雅、浪漫的诗笔,尽情描绘大明湖与绣江的美丽风光。元好问此游对大明湖印象尤深,除了诗作,还写有《临仙·荷叶荷花何处好》等三首词作。诗中,他以“天公掷下半玉环”这一奇丽的想像,来描绘大明湖之美,且大笔抒写湖的典型风物如荷之繁茂(“水暗荷深若无路”)与荷香之醉人(“江妃不惜水芝香,狼藉秋风与秋露”),而泛舟大明湖上,如同仙人驾驭鸾鸟遨游天际一般自在。杜子不止,想是诗人独酌,他因之想到好酒的唐代诗人杜牧,并幻想着两人一起饮酒赋诗,风流潇洒与湖山之上。

大明湖近照 王琴摄影
值得注意的是,元好问在诗的开端,写到了长白山倒映在绣江的“水中山”美景,这不但是绣江,因为此前,他在大明湖往返绣江的水路上(“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同样看到了山在水中的倒影,济南山水相依,其水中山之美景,不为罕见,元好问好友、诗人雷渊便有诗《济南泛舟,水底见山,有感而作》:“南山已在风尘外,更恐飞埃涴碧巅。一棹晚凉波底看,浴沂面目本天然。”(《全金诗》卷九十八《雷渊》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笔者认为,这应该是描绘济南“佛山倒影”奇观的最早的诗作。侯环有另文《八百年前的“佛山倒影”诗惊艳亮相》详考此事。
正是在绣江与历下亲见青山在水中的倒影,元好问诗兴大发,写下了那句名播千古的名句:
水底看山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世间写水中山的诗句可谓多矣,但此句无疑排名全国第一。
试想,那元好问将“水中山”比作“苍烟”,且是“一堆”,该是何等形象且引人遐想啊,高明的诗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们不是把话说死把话说完,而是留出空白,让你的想象去补充。他又说,我多想把这“苍烟”、这“水中山”带回家里,时时观看,日日心赏,可惜那是办不到的。
多么非同寻常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尽显一位大艺术家独特的超越的审美眼光!
笔者想他一定有了“水底看山”的无数积累,才有了如此精妙绝伦的诗句表达的吧。

佛山倒影照
其二,“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外埠人挚爱济南的极致抒写者
我们来看元好问第二首诗,《济南杂诗十首·其十》。
看山看水自由身,著处题诗发兴新。济南山环水绕,山水相依,是著名的山水名城。今人黄永玉先生有言:活在济南,就是活在山水之间。“看上看水自由身”,出自宋陆游《独游城西诸僧舍》,而作为金代遗民,元好问此时脱离在聊城的羁管生涯不久,更是倍感自由的珍贵,尤其在济南的明山秀水之间,他充分体会到“自由身”的无上价值,从而所到之处,莫不激情洋溢,诗兴遄飞。
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由此可知,元好问在济南的岁月,大多在藕花齐放的大明湖及其他水域泛舟而游。在《济南游记》中,元好问这样说:“(大明湖)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洲渚之想。”寥寥数语,余韵悠悠,明湖之美,令人味之不尽,实在是大家手笔。
此诗的点睛之笔在:有心长作济南人。作为一个外埠人,元好问满怀的对济南的热爱,体现在对济南的咏歌描绘之中。但他比任何作者都进了一步,这就是,他把“爱济南”上升到“作济南人”的高度上,这是爱的最高升华,也是外埠人“作济南人”的首唱。
更为重要的是,此诗开启了一个 “作济南人”的诗歌叙事,成为了后世的一个称颂美丽济南的范式,发生了恒久的影响,并不断地被后世诗人们以各种方式徵引咏歌。
仅以清代略举几例:名诗人宋至《题王秋史二十四泉草堂图》:“琴筑清音静里闻,草堂门对碧波纹。一天风雪初晴后,二十四泉飞白云。鹊华山外水粼粼,雪邬渔村曳杖频。廿载寒流仍在耳,梦魂长作济南人。”(《纬萧草堂诗》)颜懋侨《题朱仑仲枣香居二首》:“何妨归计缓,同作济南人。”
而济南府诗人则更为此感到自豪。如田雯《论诗绝句》:“吾乡边、李有前民,趵突泉头墨迹新。眼底渔洋蚕尾外,诗人空作济南人元遗山云:有心长作济南人。”
又如任弘远《明湖杂诗十首·其十》:“消受明湖风雨月,此生幸作济南人元遗山云有心长作济南人。”
济南人当永远记住元遗山先生的“两个极致”!

元好问画像
写作之启示:
史称元好问为金源氏一代文宗,元好问诗祖李、杜,文宗韩、欧,然,要在有自家独特面目。
《金史·文艺传》称:“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如其古体诗,不尙排偶,专以单行,而有十步九折之妙。他深于用事,精于炼句,如上述“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句,有静思锐笔之美,清雄文雅之气。而“有心长作济南人”,出语平易,情义深深,用俗为雅,变故作新,不求工而自工也。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