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荣
第一章 银针挑乾坤
“二十八个金线绣的银顶针,抵不过半个厂房砖头?”王凤仙把绣绷子和陪嫁的龙凤褂往信用社台面一砸,豫剧《破洪州》的调门震得玻璃窗嗡嗡响。借钱办厂那日,全村听见她吼:“汴绣绣的不是绣娘眼泪腌的咸菜疙瘩,是九曲十八弯的黄河魂哩!”
汴绣培训班开张那天正好撞上倒春寒,二十台绣机蝉鸣般聒噪。她抄起顶针砸向电闸:“机器能绣出虹桥下讨饭婆的豁口碗?当年给人绣寿衣,针尖顶着太阳穴!”三闺女把《清明上河图》改成手机壳直播,弹幕上飞过“老太太该进博物馆”,她摔了老花镜冷笑:“汴绣熬死了多少个皇上?还怕你们这些电子萤火虫?电商?电你个鬼!绣线能当Wi-Fi使?”
红绸刚刚染透半院子,催债的就踩着豫剧《花木兰》鼓点堵门。——催债的拉走绣架,她反手抖出三十年账本。红喜字里藏着鳏寡的棺材钱,白孝布上绣着大学生的助学单。月光舔着褪色绸,她蘸辣椒水写狂草:“明儿唱段《花木兰》,绣他个机喷印花厂底朝天!”
第二章 牡丹惊汴梁
“汴绣讲究阴阳全,没见黄河滩九曲十八弯?阴间体面不能少!”王凤仙摸黑给孤老绣寿衣,牡丹花心嵌着二十八张助学汇款单——比亲孙子的满月礼还厚实。小女儿偷改婚服样式跑义乌,她扛着绣架追到高铁站,梆子声撕破晨雾:“敢把汴绣绣成快餐盒,除非我眼里的黄河水倒流!汴绣绣的是祖祖辈辈的黄河泥沙,可不是义乌小商品的塑料亮片!”
五月端阳,绣娘掀翻八仙桌,四个子女争厂房地契。她摸出陪嫁剪子绞断网线:“直播能绣出汴河船夫掌心的老茧?”夜里新绣娘用抖音神曲配老针法,AR投影的虹桥上,船夫竟在偷喝二维码酒。她剁着野菜糊冷笑:“五十三年前绣嫁衣,五十三岁再挂帅!”
空中悬着半匹裂锦——海外订单要十万件刺绣口罩,长孙连夜改机器印花模子。月光跃上老绣绷,金线缠着白发舞成汴河浪,老宅飘出《朝阳沟》唱段,碎布里爬出半幅《百子千孙图》:长孙名字绣在断头船,偏偏比谁都鲜亮,小孙女的AR虹桥却渡着电子货郎。
第三章 金线渡红尘
重阳宴上掀了宋四喜盘子,王凤仙摸出三十年流水簿。红绸记着孤儿院的谢帖,白布写着“重男轻女”的老黄历——给孙子绣的金麒麟比孙女大两圈,偏偏助学汇款单上女娃娃名字密密麻麻。
在腊月二十三夜,长孙撕了美院通知书要搞直播,她突然笑出泪:“去!把奶奶的《拷红》录成二维码,绣在《千里江山图》的船帆上!”月光下老绣绷与投影仪对峙,碎布堆里钻出新绣品:AR技术让汴河货郎穿越千年跨越千山万水卖国潮胸针,小夜灯照着传统针脚在日用品上开花。
三闺女说要守祖宗花样,小儿子嚷着接元宇宙订单。夜风卷起碎金线,红绸白布翻飞如汴河浊浪,远处培训班灯火通明,新绣娘正用电子绷架绣牡丹——这扎根中原的老手艺魂呐,到底该栖在绫罗缎,还是长在光纤网?
绣针走位:喜鹊驮新凤,金线缠旧俗,问那中原老理儿的牡丹魂,怎绣得进数字时代的嫁衣裳?
作者简介:
邓荣,女,中学教师。番茄小说签约作家。中国散文网会员,特约编审,专栏作家。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写作感言:笔剑梦马是作家眼中的生活盛宴,是一场心灵的狂欢之旅。我是拿笔当剑,以梦为马的签约小说作家,以墨为舟,遨游文字海洋。诗词歌赋,皆是我的情感密码,解锁生活的万千色彩。那些稍纵即逝的激情火花,心灵的暖阳,感动的泪滴,亦或欢笑与愁绪的交织,都逃不过我的笔尖,每一个字符都跳跃着生动与幽默的生命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