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国才,江苏盐城人。字石鸣,号翰香居主人。七八年毕业于盐城师院美术教育专业。中央电视总台新影中学生频道艺术之旅栏目客座教授。作品收录于中国艺术名家精品典藏一书。


风雪牧场

饲鹅图

高原雪韵

春江

草原姐妹

卓玛

牧鸭图

憩

傣女图

采莲图

牧归图

饲鸡图

牧牛图

汲水图

丰收时节

傣家五月

小憩

饮牛图

絮语

版纳小景

江上渔者

挤奶图

灯下读书图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绣女图

丰收图

暮归图

饲鹿图

泉

浣衣图
藏地笔触下的生命长歌 —— 论西藏人物画的艺术张力与精神维度
在当代画坛的璀璨星河中,孙国才先生以其对西藏人物画的执着探索与卓越创造,宛如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他对绘画艺术的热爱,炽热如高原上永不熄灭的太阳,连续几十年,他毅然踏上深入西藏的征程,将藏族人民的生活百态与精神世界,视作自己艺术创作的核心宝藏。
先生的艺术探索之路,是一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精彩博弈。他穿梭于传统水墨那含蓄悠远的意境与西方艺术精准的再现性表达之间,如同一位无畏的勇士,不断挑战绘画材料运用的极限。在这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中,他终于探寻出了一套独特且极具当代性的绘画语言,完美契合了表现藏族人民形象的需求。这套语言,既承载着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创新思维,为西藏人物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先生的作品,堪称写实艺术的典范。无论是藏族同胞那充满故事的面容,还是高原上忠诚的伙伴牦牛,亦或是那象征着家的温暖的毡房,在他的笔下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仿佛能让人触摸到每一处纹理,感受到每一丝气息。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自然而生动,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高原人民特有的朴实与纯真。在构图上,先生独具匠心,他偏爱运用开阔宏大的画面,让广袤无垠的天地成为背景。画面中,妇女与牦牛悠然同行,背景纯净简洁,却又蕴含着无尽的诗意与遐想,仿佛将观者带入了那片神秘而美丽的高原,亲身感受着那里的宁静与辽阔。
深入藏区,是先生创作的源泉。他与藏民同吃同住,深入感悟他们的生活,用心灵去倾听这片土地的声音,用眼睛去捕捉每一个动人的瞬间。他将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深的热爱,毫无保留地融入到每一幅作品之中。正因如此,他笔下的形象才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仿佛从画中走出,向人们诉说着高原上的故事。
在色彩与光影的运用上,先生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才华。他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细腻入微,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又和谐,巧妙地融合了西方的光影处理技巧。这种创新的手法,让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绘画那含蓄隽永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艺术的时尚气息。无论是描绘藏民日常生活中辛勤劳作的场景,还是展现他们在宗教信仰中虔诚朝圣的画面,先生都能精准地捕捉到藏族人民质朴虔诚的精神风貌,为西藏人物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魂。
随着对藏文化理解的不断深化,先生的作品也呈现出更为深刻的内涵。他以单纯而凝练的笔墨,运用自由恣肆的表现手法,在画纸上营造出一种苍茫悠远的意境。画面中的藏民形象,看似寥寥数笔勾勒而成,却生动地展现出他们历经岁月沧桑后的倔强与坚韧。先生巧妙地在保持画面生动性的同时,融入叙事性表达,让观者透过画面,仿佛能看到藏民们的生活轨迹,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质朴与厚重,这无疑是对藏文化独特而深刻的诠释。
先生对人物的塑造,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他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精准地捕捉到藏民的外貌特征,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眸、黝黑的肤色,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高原民族独特的地域特点。然而,先生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此,他更深入藏民的内心世界,通过人物的姿态、神情,将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放牧时的专注、节庆时的欢乐、诵经时的虔诚,这些情感在先生的笔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在表现手法上,先生巧妙地融合了传统国画与油画的精髓。他运用传统国画细腻的笔墨勾勒,以线条的疏密、粗细变化,生动地塑造出人物的形态,细致地展现出藏民服饰的纹理和面部的神情,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他又借鉴油画厚重的笔触,通过色彩的层层堆砌和光影的巧妙运用,营造出强烈的立体感和质感,使观者仿佛能触摸到藏民粗糙的肌肤,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的浓郁生活气息。
西藏,这片神秘而广袤的土地,以其独特的文化与风土人情,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而孙国才先生的西藏人物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画坛中熠熠生辉。它不仅是对西藏人民生活的精彩艺术呈现,更是对藏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魅力与生命力的高原世界。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