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诗歌)
文/陈振家
我暗中紧握你手。
我穿过院子到井里去打水,忽然开窍了。
虽说是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忽然间
我发现,
日常语言和诗歌
是对称的,
如同两只饱满的乳房那样
对称。
人们通过种种方式说话,
包括通过沉默而发言,
通过挤捏而喂奶。
可惜,
鲁迅是一个爱挖苦人的人,
也是一个幽默的男人,
你还不好评价他。
暗中紧握你的手。
意义要从情景加以说明,
才能再现。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李白把日常生活写成了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成功的女人,
全部都是
粉面含春威不露的人。
我暗中紧握你的手。
距离产生美,
时间酝酿美酒。
而你呢,
暴富暴美,
老天会钟情于你的。
为什么呢?
你是一位通透之人,
思想通透,
语言通透,
道路通透,
行为通透,
为人通透。
我暗中紧握你的手。
我争取做一名传奇先生。
你说说笑笑,
你若无其事,
你楚楚动人。
你是一位奇女子。
我暗握紧你的手。
你是一位通透之人。
破碎镜像中的混沌与探寻——评《通透》
陈振家的《通透》如同一场思维的即兴漫游,以碎片化的意象拼贴和跳跃性的言说,构建起充满矛盾张力的诗歌空间。诗歌在看似随意的文本流动中,试图捕捉对“通透”这一抽象概念的认知,却因逻辑链条的断裂与主题的模糊,呈现出复杂的阅读体验。
从内容层面看,诗歌的意象组合极具跳跃性。开篇“我暗中紧握你手”与“到井里去打水忽然开窍”形成突兀衔接,日常场景与精神顿悟的关联缺乏铺垫,给人断裂感。后续将“日常语言和诗歌对称如乳房”的奇特比喻,将文学概念与生理意象强行勾连,打破传统审美逻辑;“鲁迅评价”“洞房花烛”“李白诗句”等元素如走马灯般闪现,彼此间缺乏明确的意义关联,如同未经剪辑的意识碎片。这种碎片化的书写,或许意在模拟思维的跳跃性,但也让文本陷入混沌,读者难以梳理出清晰的表意脉络。
在主题表达上,“通透”作为核心概念,始终处于模糊的阐释边缘。诗歌试图通过罗列“思想通透”“语言通透”等描述来诠释,但这些词汇本身抽象空洞,缺乏具体的意象支撑与细节展开。同时,诗人将“暴富暴美”“楚楚动人”等世俗化概念与“通透”生硬嫁接,使主题在精神境界与世俗期许间摇摆不定,难以形成具有深度的价值指向。
诗歌的语言风格呈现口语化与陌生化并存的特质。“你说说笑笑,你若无其事”等表述贴近日常口语,带来亲切感,但频繁重复的“我暗中紧握你的手”成为无意义的语言循环,削弱了情感表达的力度。而“通过沉默而发言,通过挤捏而喂奶”这类陌生化表达,虽然具有一定的新奇感,却因脱离具体语境,沦为文字游戏,难以引发深层共鸣。
《通透》展现出诗人对诗歌语言实验的勇气,但其过于随意的意象堆砌、模糊的主题指向和断裂的情感脉络,使诗歌未能完成对“通透”这一概念的有效诠释,反而在形式的狂欢中迷失了内容的根基,成为一场充满遗憾的语言冒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