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月亮
文/舟自横渡
有时是月牙
有时不是月牙①
有时远
有时近
是月牙时
我用它切开夜空
不是月牙时
我拿它敷疗大地
近
能听到他的心跳
远
可看见她的泪痕
王勃因为它
化作了南海的波涛
我因为它
擦肩于黄河的一粒沙②
谁是杜甫
谁又是李白
千里之外
或者千年之后
不管
不顾
你把月亮捧起
我将一骑绝尘
你说,干了
这黑夜不能没有月光
我说,干了
这人间从此多几许清晖
注:
①引自神青赶《月亮》
②在赴约从宁波驱车至石家庄与神青赶相见的路上,途经黄河大桥,差一点因事故而坠河。
知砚斋品诗:
月魄诗心,古今同辉——读舟自横渡《诗是月亮》
《诗是月亮》的情感表达深沉而复杂,交织着多重情感维度,并通过独特的意象和结构层层递进。开篇即宣告“诗是月亮”,将诗歌提升到崇高的、近乎永恒的本体地位。在刀、药、心、泪、沙、酒之间自如切换,勾连起诗歌的本质、诗人的使命、经典的传承与个体的觉醒。这种爱不限于对某个具体作品的喜爱,而是对“诗”这一存在本身的信仰与迷恋。月亮作为核心意象,承载了这份情感的重量和光辉。
舟自横渡以此诗完成了一场与古今诗魂的共饮,更以生命的险途为注脚,印证了那句古老箴言——“诗人是盗火者,也是守夜人”。当舟自横渡驱车穿越黄河的生死界限奔向诗友,当王勃的波涛与当代车轮扬起的飞沙在时空中相撞,这首诗已然证明:真正的诗歌,永远是悬在人类精神黑夜上的那弯永不坠落的月牙。
此月牙正如诗人神青赶所言,时而精悍如刃(月牙),锋芒毕露,“切开夜空”;时而丰盈如镜(圆月),袒露心迹,“敷疗大地”。两种功能揭示诗歌的双重使命——揭示伤口与缝合创伤。展现了诗人以敬畏、信赖与献身交织的情感面对诗歌。这超越了个人抒情,是对诗歌改造现实、疗愈心灵力量的深度信赖和全身心投入。
“化作南海的波涛”,是对天才诗人早逝、诗魂归于永恒的慨叹。这不仅仅是怀古,更蕴含着对诗人宿命(与危险、与永恒相连)的深切体认。“我因为它/擦肩于黄河的一粒沙②”(注②的生死经历)将这份宿命感拉回自身。是后怕、侥幸、以及意识到自身在诗歌长河中渺小如沙砾的震撼与谦卑。
“谁是杜甫/谁又是李白...” 的发问,超越了具体人物崇拜,指向一种无名的、不朽的诗魂。是对超越个体身份的伟大诗歌精神的向往与确认,在“千里之外/千年之后”中饱含苍茫的孤独感与寻求精神共振的渴望。
“不管/不顾”的重复,展现了一种摒弃世俗、义无反顾投身诗道的决绝姿态。“你把月亮捧起/我将一骑绝尘”构成画面感极强的呼应——一个守护诗意的虔诚(捧月),一个追寻诗道的孤勇(绝尘)。情感是同道中人的惺惺相惜、精神结盟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创作孤独宿命的坦然接受甚至拥抱。宣告诗歌是对抗黑夜、滋养人间的永恒之光。
“你说,干了/这黑夜不能没有月光/我说,干了/这人间从此多几许清晖”。“干了”的呼应与举杯动作,如壮行酒,是“风萧萧兮易水寒”,是一场以诗歌对抗黑暗、点亮人间的庄严仪式,豪迈、悲壮、充满担当的献祭感扑面而来。诗人相遇即相别,共饮月光互道珍重,誓以诗歌照亮长夜,为尘世注入永恒的清辉。
注①引用神青赶诗句,不仅仅是互文技巧,诗意的缘起,更蕴含着对诗友的敬意、认同与精神共鸣。将“月亮”意象作为两人共享的密码和精神纽带,加深了相遇主题的情感厚度。
注②是全诗情感中最具冲击力的“血肉”部分。它让“擦肩于黄河的一粒沙”不再是抽象的比喻,而是真实的、带着死亡气息的生命体验。冥冥之中赋予了诗歌创作之路沉重的分量、真实的危险感以及向死而生的悲怆与勇气。这份情感是劫后余生的心悸、对生命脆弱的深刻体认,以及将生死体验融入诗歌创作的自觉,使得那份对诗歌的爱、对宿命的体认、对相遇的珍视、对光明的承诺,都显得无比真挚和沉重。
舟自横渡的《诗是月亮》虽是记录一次诗人相见的经历,但其情感内核却是一曲献给诗歌本身的圣歌,充满了炽烈的爱、虔诚的敬畏、穿越历史的孤独、对诗人宿命的体认、向死而生的勇气以及与同道结盟的豪情。它既有个体生命在诗歌长河中渺小如沙粒的悲凉(黄河惊魂),又有决心以诗为火点亮人间黑夜的宏大意愿(干了/清晖)。注释中的生死经历和诗友引用,为这份情感注入了真实生命的重量和血肉相连的温度,使其超越了纯粹的抒情,成为一次包含生命痛感与精神高度的情感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