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五十八章:
疫线坚守与温暖告别
2000年,新冠疫情如汹涌潮水般袭来,整个城市瞬间被紧张与不安的氛围笼罩。此时距离我退休仅剩四个月,但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一名在岗位上耕耘多年的老同志,我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还在职一天,就要坚守一天,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我义无反顾地投身抗疫一线,奔波于社区、医院之间,用自己的方式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争。
我所承包的医院成为了我坚守的“主战场”。那段日子里,医院里的每一处角落都充斥着忙碌与焦灼。医护人员们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满是雾气的护目镜,日夜奋战在救治患者的最前沿;病房中,患者们与病魔顽强抗争,他们眼中既有对病痛的恐惧,也有对康复的渴望;走廊上,医疗器械的声响与医护人员急促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悲壮的抗疫战歌。而我,时刻关注着医院的动态,只要医院传来抗疫素材,无论是凌晨抢救结束后的第一手资料,还是深夜完成高强度核酸检测后的最新情况,我都会立刻坐在电脑前,将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艰辛拼搏的瞬间,化作一篇篇详实生动的动态报道,向外界传递抗疫一线的真实声音。
就这样,我坚守到了退休前的最后一天。离岗之际,我仔细地整理办公桌上的每一份文件,认真备份电脑中的所有资料,将卷柜里的档案一一清点,就连单位配发的相机,我也反复检查、擦拭干净,确保毫无遗漏地交还给单位。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工作交接,更是我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郑重告别。
我的坚守与付出,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肯定。单位的记者柳智清老师,对我进行了深入采访,并撰写了一篇名为《妙笔痴情记流年》的长篇通讯。文章生动地记录了我抗疫一线的坚守,以及整个新闻职业生涯的奉献。这篇文章不仅在《中国石油报》大篇幅刊登,更在我退休的时候于《吉林石油报》全文发表。社长袁广延感慨地说:“李明军老师是咱们《吉林石油报》自成立以来第一个在退休以后还能获得长篇通讯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这份特殊的荣誉,是油田报社对我的认可,更是同事们对我的信任,让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退休之后,来自各方的情谊如潮水般涌来,温暖着我的心。原测井公司的老朋友张建民、崔波、毕俊伟、徐春年、李彦明等人,在疫情稍有缓和的时候,特意把我约出来,为我举办了一场热闹的接风宴。老报社的同事们也纷纷为我送行,专题部部长霍策群第一个邀请于洋、周昕林、丁磊等老朋友为我祝贺退休,酒席上,霍主任带着大家回忆起一起跑现场、熬夜改稿子的岁月感慨万千;同事郑爽单独为我筹办仪式;编辑部的刘晓娣、李艳华、王珊珊更别出心裁地将我的退休庆贺与60岁生日结合,还邀请了与我同日生日的老部长曲玉萍共叙情谊。
而地方的朋友们同样让我感动不已。周昌龙特意组局,邀上许多松原教育界的朋友和心象学专家王志清老师等人,笑着调侃:“老李光荣退休,咱们可得好好热闹一番!”他们的热心和热情既是对我职业生涯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大家围坐畅谈,从疫情下的坚守聊到退休后的规划,酒杯相碰的清脆声响,将这份跨越行业与身份的情谊牢牢凝聚。
然而,看着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我内心始终放心不下。尽管大家的热情让我倍感温暖,但思量再三,我还是决定叫停所有为我送行祝贺的宴席。面对众人的不解,我诚恳地说:“现在疫情严峻,大家的心意我领了,但聚集风险太大,等疫情过去,我一定好好安排答谢大家!”虽然宴席暂时取消,但同事、朋友们的理解与支持,让我更加坚信:真正的情谊不会因距离或疫情而褪色,而我也将带着这份温暖,继续在退休生活中践行一名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退休后,许多人说难以适应离开岗位的生活,我却很快找到了新的方向。或许是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又或是骨子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我依旧保持着对社会动态的敏锐洞察。令我欣慰的是,不少单位并未忘记我这个“老新闻人”。局工会的芳芳主任,蒋瑞阳主任第一时间联系我,希望我能协助完成新闻采访与跟踪报道工作,她握着我的手恳切地说:“李老师,您的文字有温度,对基层故事的敏感度更是无人能及!”此后,我陆续接到其他单位的邀请,无论是记录职工技能大赛的精彩瞬间,还是挖掘一线工作者的感人事迹,我都乐此不疲。穿梭在采访现场时,年轻同事们总会笑着说我是“退而不休的新闻战士”,而我深知,只要手中的笔还能书写,心中的热忱就永远不会熄灭。我的前半生(自传)连载
第六十一章:疫线坚守与温暖告别
2000年,新冠疫情如汹涌潮水般袭来,整个城市瞬间被紧张与不安的氛围笼罩。此时距离我退休仅剩四个月,但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一名在岗位上耕耘多年的老同志,我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还在职一天,就要坚守一天,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我义无反顾地投身抗疫一线,奔波于社区、医院之间,用自己的方式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争。
我所承包的医院成为了我坚守的“主战场”。那段日子里,医院里的每一处角落都充斥着忙碌与焦灼。医护人员们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满是雾气的护目镜,日夜奋战在救治患者的最前沿;病房中,患者们与病魔顽强抗争,他们眼中既有对病痛的恐惧,也有对康复的渴望;走廊上,医疗器械的声响与医护人员急促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悲壮的抗疫战歌。而我,时刻关注着医院的动态,只要医院传来抗疫素材,无论是凌晨抢救结束后的第一手资料,还是深夜完成高强度核酸检测后的最新情况,我都会立刻坐在电脑前,将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艰辛拼搏的瞬间,化作一篇篇详实生动的动态报道,向外界传递抗疫一线的真实声音。
就这样,我坚守到了退休前的最后一天。离岗之际,我仔细地整理办公桌上的每一份文件,认真备份电脑中的所有资料,将卷柜里的档案一一清点,就连单位配发的相机,我也反复检查、擦拭干净,确保毫无遗漏地交还给单位。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工作交接,更是我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郑重告别。
我的坚守与付出,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肯定。单位的记者柳智清老师,对我进行了深入采访,并撰写了一篇名为《妙笔痴情记流年》的长篇通讯。文章生动地记录了我抗疫一线的坚守,以及整个新闻职业生涯的奉献。这篇文章不仅在《中国石油报》大篇幅刊登,更在我退休的时候于《吉林石油报》全文发表。社长袁广延感慨地说:“李明军老师是咱们《吉林石油报》自成立以来第一个在退休以后还能获得长篇通讯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这份特殊的荣誉,是油田报社对我的认可,更是同事们对我的信任,让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退休之后,来自各方的情谊如潮水般涌来,温暖着我的心。原测井公司的老朋友张建民、崔波、毕俊伟、徐春年、李彦明等人,在疫情稍有缓和的时候,特意把我约出来,为我举办了一场热闹的接风宴。老报社的同事们也纷纷为我送行,专题部部长霍策群第一个邀请于洋、周昕林、丁磊等老朋友为我祝贺退休,酒席上,霍主任带着大家回忆起一起跑现场、熬夜改稿子的岁月感慨万千;同事郑爽单独为我筹办仪式;编辑部的刘晓娣、李艳华、王珊珊更别出心裁地将我的退休庆贺与60岁生日结合,还邀请了与我同日生日的老部长曲玉萍共叙情谊。
而地方的朋友们同样让我感动不已。周昌龙特意组局,邀上许多松原教育界的朋友和心象学专家王志清老师等人,笑着调侃:“老李光荣退休,咱们可得好好热闹一番!”他们的热心和热情既是对我职业生涯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大家围坐畅谈,从疫情下的坚守聊到退休后的规划,酒杯相碰的清脆声响,将这份跨越行业与身份的情谊牢牢凝聚。
然而,看着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我内心始终放心不下。尽管大家的热情让我倍感温暖,但思量再三,我还是决定叫停所有为我送行祝贺的宴席。面对众人的不解,我诚恳地说:“现在疫情严峻,大家的心意我领了,但聚集风险太大,等疫情过去,我一定好好安排答谢大家!”虽然宴席暂时取消,但同事、朋友们的理解与支持,让我更加坚信:真正的情谊不会因距离或疫情而褪色,而我也将带着这份温暖,继续在退休生活中践行一名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退休后,许多人说难以适应离开岗位的生活,我却很快找到了新的方向。或许是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又或是骨子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我依旧保持着对社会动态的敏锐洞察。令我欣慰的是,不少单位并未忘记我这个“老新闻人”。局工会的芳芳主任,蒋瑞阳主任第一时间联系我,希望我能协助完成新闻采访与跟踪报道工作,她握着我的手恳切地说:“李老师,您的文字有温度,对基层故事的敏感度更是无人能及!”此后,我陆续接到其他单位的邀请,无论是记录职工技能大赛的精彩瞬间,还是挖掘一线工作者的感人事迹,我都乐此不疲。穿梭在采访现场时,年轻同事们总会笑着说我是“退而不休的新闻战士”,而我深知,只要手中的笔还能书写,心中的热忱就永远不会熄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
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
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