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古邑.长清》之五
几度吹笙下碧霄
——石麟山访古
李良森
长清城,古有八景之说:“长堤绕郭”、 “古塔擎空”、“金牛牧笛”、“石麟笔峰”、“藤缠古槐”、“风鸣异松”“通衢名泉”、“雷山孤亭”。而今随着历史的变迁与自然环境的改变,除“古塔擎空”和“金牛牧笛”尚能寻得踪迹以外,至今依然安在且续写辉煌者怕是只有“石麟笔峰”一处了。
“石麟笔峰”亦即老城之南的石麟山。石麟山原名石虎山。传说有人晓晨时从山下经过,突然见一只斑烂猛虎蹲伏在山崖上,那人便慌忙跑到县衙报警。县太爷闻听县城附近出现老虎如何了得?急令衙役遍寻猎人循迹追捕。猎户、衙役梳篦般搜遍全山,哪里有什么斑烂大虎,倒是发现一块苔色斑驳的虎型巨石。官民虚惊一场,无名之山却因此得名“石虎”。但石虎为十六国时后赵皇帝之名,这位皇帝在位时刑罚苛暴,赋税奇重,是个有名的暴虐无道君主。明代一位名叫于璞的知县,为了避忌这个暴君之名而改“虎”为“麟”,便成了传至今日的石麟山。石麟山的北面,悬崖陡立,古木龙蟠,称为文笔峰,“石麟笔峰”便是由此而得。而今,“笔峰”之说虽然渐渐淡忘,但石麟山那郁郁葱葱的翠柏,那曲径通幽的雅趣,那登高远望、一览无余的酣畅淋漓依然吸引着游人和众多晨练者,成为县城居民无以替代的绝佳“上苑”。
据志书记载,石麟山原有玉皇殿、后土宫、广生殿等庙宇,自北山而上之绝壁东侧还有一座座西朝东的大戏楼。戏楼飞檐斗拱,四梁八柱,前台轩敞明亮,后台有画妆室,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山会就在这里唱大戏。台前左侧有一石柱结构的二层楼,别看那楼其貌不扬,大名却叫“魁星楼”,每当春闱试闭,县太爷要在这里宣布中考秀才名单,击鼓奏乐,仪式隆重,人头攒动,热闹场面不亚名角唱大戏,激奋盛况压过当今姣姣学子考取清华、北大。玉皇殿高大宏伟,绿彩陶瓦覆顶,四角飞檐翘起,在翠柏绿树簇拥中,仿佛凌空欲飞;殿内塑玉皇大帝,二十八宿,香烟袅袅,钟声悠悠,香客虔诚谟拜,气氛庄重肃穆。后土宫在玉皇殿之东,殿内供奉西天王母,据现存碑记云:“神媪圣德,智女仁慈,爱若有灵,天下之母此后土之所受祉也。”可以想见当时这位给天下母亲降福的女神像前那绵绵不断的香火和虔诚祈求的面孔。
遥想当年“桂殿辉煌,檀像庄严”,玉皇殿画栋飞云,大戏台珠帘卷雨,石麟山人头攒动,道观中钟鸣烟香。正如碑文所记:“至若襟怀畅,翳障消,山川增媚,市井绝嚣,春霁秋稔。”恰似一幅秀丽山水画、歌舞升平图。难怪清人孙有之写下一首好诗《春日游石虎山》为后人吟赞吟哦:
漠漠春烟午未消,岩头荒径不通樵。都无虎啸生风起,惟有莺啼夹暖娇。
石壁树悬巢欲坠,经床云覆磬初寥。 山亭更在嵬峨上,几度吹笙下碧霄。
石麟山北的悬崖处有一三角形山洞,深不可测,据说与金牛山相通,但至今仍无一人斗胆探险。洞西绝壁上有一线刻影像,造型古朴,线条粗犷,人物似道者模样。所画何人不得而知,但此画像来自一个瑰丽奇巧的传说倒是众口一词:相传,这个洞与金牛山大殿内佛像后的地洞相通,洞内冬暖夏凉,里边不仅钟乳石千姿百态,还有蝙蝠、冬蝈蝈栖息鸣唱,小孩子都乐意进去玩耍。可是,后来只见小孩进去,不见小孩出来,说是只要进得洞口就身不由己往里跑,里边分明是有妖怪了。后来有个游方道士路过,得此情况后,就让村人杀了几只又胖又肥的大公鸡,在洞口架起铁锅 ,浓浓香味吸进洞里,游方道士手持利剑守候洞旁。忽然一条水桶粗的蟒蛇闻香而出,道士挥剑砍去,那蛇将头一缩窜回洞去,自此再也没有出来,也再也没有往洞里面吸过小孩。道士走了,民众怕蟒蛇还会出来作怪,就把道士的肖像刻在洞口崖壁上。如今,道人的形容已被风雨剥蚀得憔悴不堪,但却依然忠心耿耿地守卫洞口,护佑一方平安。
游石麟山还常常会发现山石中有天然形成的小塔形状的东西,长约二、三寸,旧时传说这是佛迹,称“玲珑塔”。其实,那是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前古生代泥盆纪一种蠕形动物沙蚕化石。想来这里还曾经是一片汪洋哩!
站在石麟山南望数里便是碛淆山,俗称金牛山。传说有位种瓜老人夜里看瓜时,常常听到一阵悠扬的牧笛声,起而观看时眼前只有一片金黄,再往后便身不由己地昏然睡去。早晨醒来后,熟瓜丢了不少,瓜田也被践踏一片。后来,有游方道士到瓜棚讨水喝,种瓜老人摘个熟透的甜瓜招待他。道士见老人面带愁容,便问缘由。老人将瓜田和丢瓜之事说与道人,道人便自告奋勇留下来。夜里牧笛声起,金光再现,道士紧忙念动咒语,金光隐去,却见一个眉清目秀的牧童骑着一匹金牛来瓜田吃瓜。道士眼尖,跑去要捉,那金牛长吼一声,钻进碛淆山。于是,这山便被人叫做金牛山。而“金牛牧笛”,也成为县城八景之一。如今已是横笛牧童归去也,只留余韵传千秋。好在,石麟山做为长清文明的见证,已被营造成一座市民公认的文化名山,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与珍爱。正如北悬崖处题诗所示:
浩歌鼓缶苍松下,吟名挥毫翠竹中。
最喜一方民物遂,家家载酒庆年丰。
作者简介:李良森,网名义和庄主。1946年生,1962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1979年起有剧本参加县、市汇演,1980年陆续有散文、小说在省市报刊发表,时有小奖。1985年签约长清县文化馆合同创作员,1988年正式调入。1993年评聘文创二级,1996、1998年先后任县(区)文联、政协副主席,进入公务员系列同时失去职称评聘资格,所幸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尤其2006年离岗后时间自控。几十年来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民间文学、旅游文学等十余部。其中主编《长清民间文学集成》获国家艺术科学领导小组先进工作者称号,《山楂峪闹剧》获济南市首届泉城文艺(民间文学)奖;长篇小说《相思河》获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泉城文艺奖,长篇小说《义和庄》获省、精品工程奖和泉城文艺奖;《燕儿燕儿快來吧》获市精品工程奖和泉城文艺奖。
